但另一面,“涉房”顶层政策仅涉及“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予以展期或续贷。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等,并未触及核心的土地出让金、土地款缴纳等“救市”基调,回归住房“居住”色彩开始逐步显现。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副院长范子英表示,基于住房短缺时代早已告结束、国内住房已偏离了居住属性、房地产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国民经济支柱性地位、中国的城镇化率距主要发达国家仍存差距等因素,房地产的经济地位短期内仍不会发生改变。 以西安、武汉、杭州等为代表的明星二线城市目前政策整体力度不敌无锡,多涉及土地出让金或住房公积金缓缴、开竣工时间顺延等,以帮扶为主,稳定楼市预期。这与二线楼市受返乡置业潮停摆影响不大有直接关系。 具体来看,其中有涉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业企业、房屋中介企业、房屋租赁企业,纳税申报及税款缴纳最长可延期3个月;引导房地产和建筑施工企业信贷合理适度增长;保障住房贷款有序投放、预售资金监管放松至累计申请使用额度不超过重点入账监管资金的95%;商品房预售条件放宽至完成投资额25%以上即可;组织网上房交会等,几乎涉及房地产开发、融资、预售、销售等前端各环节。 肺炎疫情持续至今,令原本已经低迷的土地市场进一步走弱。百城住宅类土地成交溢价率自2019年4月的25%高点持续降至12月的8%;土地流拍率自2019年1月低点9%,持续上行,并在2019年下半年开始加速上行,至2019年12月百城住宅类土地流拍率为44%,创2009年以来新高。 以“卖地大户”杭州为例,于2月11日出台的政策主要涉及缓缴土地出让金21天、开竣工时间可顺延、减免临时改变土地用途从事商业活动、利用划拨用地进行经营性活动的企业2个月的土地年收益等。 更为重要的是,在行业人士看来,当下的国内房地产市场与2003年处于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已不可能单纯复制当年走势。 来源:第一财经 “‘房住不炒’政策基调不会改变,但会从前期着力的重点‘不炒’逐步回归至涵盖改善型需求等在内的“居住”功能,继续驱动经济增长。”范子英续称,政府也会通过加大基建、民生、医疗、互联网等领域投资为经济稳健增长培育中长期核心引擎。 数位受访人士认为,无锡、西安等多地政府密集发布房地产前端支持政策,在中央稳经济+保财政诉求下,预计“一城一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具体来看,相较于西安、无锡为代表的二线、三线城市而言,一线城市楼市政策整体较审慎,以释放正面预期为主。 与之对应的是疫情期间土地供应意愿高涨。华创证券梳理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后初十至十八,包含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等在内的17个重点城市合计挂牌土地建面548万方,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107%。南京等不少城市新近的土拍,地块多以底价成交,资金实力较强的国有房企成为竞拍中的活跃力量。 此前,已有承德、嘉兴、天津等近十个省市出台疫情期的“涉房”财政支持政策,或调整土地价款缴付方式和期限,或优化审批服务、调整履约监管等,力度不一。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与非典存在诸多相似性,经济受到同样的重创,叠加地方政府的救市政策相继出台,市场上关于“地产拉动经济”的幻想和担忧再度浮现。 以上海为例,其政策主要涉及缓缴或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同样为一线楼市的深圳,它的“涉房”政策主要着力点在支持困难企业和因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人员降低公积金缴存比例或缓缴公积金,力度并不大。 华创证券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袁豪指出,在当前土地市场趋冷下,政府却一反常态,更显示出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之大。但在政府供地节奏加快、供地力度加大下,土地市场大多以底价成交。而这或是近期多地密集发文的原因,也将预示后续地方政策放松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截至当前,央行、财政部、国务院等在内的中央出台的顶层政策主要涉及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以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给予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贷款贴息等,稳经济和保财政诉求显著。这也意味着后续逆周期调控政策力度或将进一步加大。
2003年8月份,国家印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件,明确将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转折点,让房地产踏入15年的黄金发展周期。 楼市政策放松预期升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