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300城市土地市场交易年报》,2015年至2019年,杭州土地出让金额分别为638.2亿元、1612.9亿元、2190亿元、2442.9亿元和2764.7亿元,在全国城市总金额排名中一路从第7位、第3位、第2位乃至过去两年里的第一位。在2020年的1月,杭州依旧位居全国首位。 自去年各地推行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力度较大。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例如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全年减税降费分别超出3000亿元、2200亿元、2022亿元和2000亿元,位居前列。 截至时代周报记者发稿,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型热点城市并未放松在认房又认贷及贷款首付比例上的要求。同样,自21日之后,石家庄、鹤壁、抚州等非一线城市也是在土拍、预售条件等供给侧层面给出边际宽松。 当中有以青岛、南昌、三亚等地为代表的降低土地竞买保证金比例的措施;也有以杭州、南昌、台州等地推出的延期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措施;延期缴纳土地出让金的城市包括杭州、苏州、南昌等;承德、衡阳等地则推出了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的方式。 2月25日,某前十强房企副总裁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因城施策的好处是可以因城施“测”,从各地曾出现过的“一日游政策”可以看出,政策的回声也会作为一种政策试水与试探。 李骁则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中央层面需要做好快速的货币政策纾困、精准的财政补贴和减税降费、强化就业保障三方面的政策储备,地方政府的政策核心思路就是托底和纾困,而非刺激。 2月21日,随着当地17条稳地产组合拳的发布,驻马店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下调首付比例政策的城市。 与之相应的是杭州不断上升的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特别是在2017年至2019年,金额从1597亿元升至3483.3亿,翻了一倍。
过去一个月,各地楼市暗潮涌动。 另外一对“蝴蝶翅膀”出现在河南驻马店。 近日,时代周报记者梳理了近1个月来各地“因城施策”的房地产相关政策,土地政策最为密集。 李骁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指出,各地因城施策的调控政策有较大的边际松动空间,可以看到,2019年有部分城市对公积金、人才补贴等方面出台措施。 “政府需要保持城市建设的资金平衡。一旦土地卖价不好,基建资金供应就会出现一定的失血。”上述前十强房企高层对时代周报记者判断。 “至于全国楼市格局是否会出现转变,要看那些热点城市是不是会被允许加杠杆。”他认为。 2月24日,浙商银行将非限购城市家庭首套房贷款比例从三成下调至二成,消息一出,位于浙江临安的一个项目,便连夜赶制了这样一则新的广告语。 以杭州为例,该城市推出了土地出让金可顺延21天缴纳的措施。时代周报记者粗略计算,按照平均一年12%的融资成本,21天的延期,对于一笔5亿元土地款而言,可以节约至少300万元的利息。 尽管目前已经出现了下降的压力,但海通证券研究团队认为,还需要关注4个重要的时间点:一是一季度70个中型城市价格指数出台前后;二是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数据出台前后;三是一季度 GDP数据出台前后以及后续“两会”召开时点。 业内对此这样理解:尽管逾50个城市对房地产出台了宽松性政策,但“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不可能会改变。事实上,疫情后的楼市调控,多出自各地方政府之手。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警惕借疫情呼唤新一轮大规模刺激基建、地产和汽车的计划。”他表示。 3月1日,在某二十强房企区域总裁陈东(化名)看来,从驻马店被约谈,到浙商银行、深圳银行澄清首付比例下调至2成,让购房者加杠杆的政策并不可行。 杭州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28日,海通证券在报告中称,在国内GDP 增速、地产投资、销售和价格四个指标同时出现下跌时,往往是地产政策即将转向支持的信号。 同样仅隔几天,2月28日,驻马店市政府被河南省政府约谈,当地政府网站上的17条政策也被撤下。 “供销存”是另一大重点。当中包括福州、沈阳和苏州等地的放宽预售条件措施;以及深圳、福州、佛山等为代表放宽公积金贷款购房支持。 但当前的楼市状况与之前有所不同,与2015年开始去库存阶段楼市上行的行情区别较大。在疫情爆发之前,不少开发商已经将2020年的销售增长目标做了下调。 他表示,这些基础建设项目往往事关当地的民生、城市居住环境、城市形象地位等,需要大额的财政投入。 房住不炒与经济增长,是对地方政府的进一步考验。 同样,房价的增速也面临下行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中国70个大中城市新房均价同比上涨6.45%。经过时代周报记者对比,这是自2018年7月以来的最低涨幅。 房地产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微妙时刻。 稳字当头 近日,时代周报记者采访中,对于当下各地微调的地产政策,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政策的着力点仍将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地方政府考验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