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核心的供给侧问题反映在住宅用地供应稀缺上。宋丁告诉经济观察报,一方面,深圳2000多万的实际居住人口,但每年能拿来建设住房的土地面积非常稀少。深圳住宅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仅有18%,远远低于全国平均约33%的水平,更低于国际上40%以上的水平。 一边是土地供应失衡,一边则是大量的需求与资金争相涌进。2019年,深圳的净增常住人口41.22万人,仅次于杭州;引进人才28万人,同样带来巨大的住房需求;目前,深圳常住人口中自有红本住房的占比仅30%左右,远远低于北上广的90%。宋丁说,深圳是全国城市中潜在需求最旺盛的城市,但供应量却远远比不上北上广。 而触发邓蕾们购房神经的“调控即将加码”的传言,发生在这一轮共识形成之后,发酵于住建部赴深调研座谈的同一时间段。“据我们了解,政府现在也挺焦虑,持续做了很多轮调研。只要房价涨幅异常,那些二手房就要马上‘下架’。”上述深圳中介公司营销高管对经济观察报坦言,深圳加码调控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 会议主要讨论了三项内容,上半年深圳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落实情况以及对房地产的建议。经济观察报获悉,在这场座谈会上,与会的相关人员依次发言,但倪虹并未发表任何意见,也未参与讨论。 佳兆业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刘策表示,市场过热、房价过高,触碰调控底线,肯定会被“压”;相反,如果部分城市或者板块出现过冷,也会适度“托”。 与此前人才户籍新政主要以释放市场需求不同,这一次三个城市均对原有调控政策进行不同程度的收紧。在刚刚过去的二季度,无论土地市场,还是新房成交,三个城市均站在高位上。 7月7日上午,邓蕾的微信里,突然收到一位熟识中介传来的图片。“重要通知”四个字迅速吸引住她的注意力,这是一则关于“深圳马上要出台调控政策”的传言。 而宁波,上半年不少楼盘同样重现排队买房和“日光盘”现象。今年6月,宁波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7781元/平方米,环比涨幅1.33%,涨幅居全国之首。“如果一个城市热度太高,量价齐飞,或者土拍火热,新房摇号中签率过低,相关部门一定会出手。”上述上市房企投资高管表示。 土地市场、库存与供应量、量价预期,是决定一座城市政策收紧与否的几大关键因素。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新近提供的土地数据,上半年,杭州卖地金额达1639.16亿元,为全国50城之最;宁波的土地出让金额达到580.77亿元,土地市场溢价更是由年初的4%一路走高至目前超过40%;东莞的商住用地成交金额达到401.7亿元,同比增幅近3倍,超过2019年全年约374亿元的卖地数额。 进入7月,楼市调控画风突变。杭州、东莞、宁波三个城市先后出台新政,从供应端入手,通过加大供地力度、加大新房供应量、限价、限售等方式,对原有调控政策进行不同程度的“查缺补漏”。 调控收紧传闻 最新几个典型案例是杭州、东莞和宁波。“这几个城市,拥有几个主要的共性,土地出让特别热,市场成交特别火,而且还没有库存。”华东一家上市房企集团的投资高管告诉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获取的一份会议记录显示,7月4日下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赴深调研房地产,并与深圳市住建局相关领导、华润置地、万科、卓越、花样年等开发商、以及深圳贝壳找房、Q房网、戴德梁行等房产中介机构、业内专家等代表举行了一场座谈会。 一二手房价倒挂的现状,迫使每个价格存在优势的新盘一经推出,短时间内就几乎被抢光。“比如龙岗区,3、4月份,开发商能够拿出来做二三级联动的新房货量还比较多;但到了6月份,需要启动二三级联动的新盘已经很少了,新盘的自主消化能力非常强。”刘理琴说。 “杭州、东莞、宁波三个城市之所以这个时间点加码调控,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房价涨幅较大,担心上面问责,因此先行采取一些动作。”一位TOP30房企的执行副总裁告诉经济观察报。 责任编辑:覃肄灵 “深圳楼市的这一轮火爆,可以说,置业者都达成了共识——一方面,他们对深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线城市看深圳,这是一个不约而同的认知;另一方面,从整体经济走势来看,前段时间,投资者难以找到特别好的投资渠道;此外,深圳本身的一个市场特点是,购房者特别容易行动一致,指哪打哪。所以可以看到,打新,买学位房,都是这一轮楼市的关键词。”一名深圳上市房企主管营销的总经理告诉经济观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