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我们希望商业银行改变一下自己贷前和贷中对经营性贷款的风险控制模式。最终成功获取到经营性贷款的人,他应该诚心诚意的用于经营性的活动。否则,商业银行的抽贷还是随时有可能发生的,甚至涉及违规之后还有一些惩罚的后果。个体工商户或者私营企业主也得关注到风险。 监管部门扶持小微企业、扶持私营企业主、扶持一些个体工商户,适当的扩张市场的节奏和规模是情有可原的,但同时也得关注到进程是不是和整体中国的小微企业转向服务化的进程,并且在市场竞争当中相对比较激烈的现实状况结合起来。我认为,管控好风险、贷款的可得性以及市场化的定价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银行发放经营贷要有新打法 主持人:钟老师,刚才您提到了经营贷要革新自己的贷款模式,要用一些技术的因素去推动创新。您能再具体的阐述一下这个观点吗? 钟伟:其实,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技术能力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从本世纪初以来到现在的20年间,中国大银行金融科技方面的能力在全球银行业当中属于排头兵、领先者。这些不仅仅取决于核心系统的建立以及数据的集中,也取决于我们完成了从批发化到零售化的转型,以及在消费金融等其他领域方面的诸多创新。 可是商业银行走到今天又会面临新的问题,经营贷就是一个问题。首先要看它的特点是什么,就是贷款人的数目是非常之多的,8000个个体工商户、3000多个私营企业主加起来就上亿了,对吧?显然对大客户的授信应该有明显的差异。 这些数以亿计的小微企业也好,经营贷的客群也好,他们本身的经营特性又不一样。比较少的是从事生产性的,比较多的是从事于服务性的。从事于服务性就会有非常明显的区域差异,可能他们不能够提供像传统大企业那样的合格抵质押品。商业银行必须在贷中环节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做事情。然后本身的贷款的比数多、金额小、周转快都是经营性贷款的特点。 主持人:贷前、贷中、贷后都有一系列挑战。 钟伟:对。小企业主是非常灵活的,我们可能说可不可以采取一些传统的打法,比如说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贷,我们绝对的用账户封闭运行的方式来做。但对经营贷的话要用账户封闭运行,可能人家就觉得不方便不好用了,对吧?另外一个你要去控制也不太好控制,所以我们就要有新的打法。 有几种新的打法是可以考虑的。第一种新的打法就是大银行帮小银行。其实小银行,尤其是一些基层的银行,他们在放经营贷款的过程当中是有自己的客群的。在经营贷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他们能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性,能找到最好的客户。那个时候,大银行可以帮小银行。大银行更多的作为经营贷的贷出方,然后让优秀的小银行去完成最后的接力棒,找到客户并且把经营贷成功地发放出去。 反过来,如果是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没有这个能力,大银行也可以用自己的平台来帮小银行去找客户。中国的银行业现在大小银行的差异性是非常之大的。所以,我觉得宇宙大行可以帮小行,小行有的时候也可以帮宇宙大行,相互能够取长补短就比较好。这是一个我觉得是可以做到的事情。 第二个,可以做到的事情就是什么?就是银行和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也有合作,也可以做得比较好。 商业银行比如说信用卡部,这几年发卡量的增长比较少,主要是活卡的率在增加。另外信用卡业务更多地介入到有点类似于经营贷。以前的贷款可能利率比较高,比如说日息万五都有可能,现在降下来了,随借随贷、随贷随还的这种方式是非常方便的。 所以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它已有的信用卡中心对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贷的好处,也可以去相互借鉴互联网平台的好处去做这些事情。 商业银行放低身段跟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没有什么不可以。互联网金融机构本身的小微贷或者是其他贷款的平台是开放的,是欢迎商业银行加入的。打个比方消费金融这块,花呗实际上是和很多商业银行都是展开了合作的。未来在经营贷这个领域也许类似的合作也是会形成的,对吧? 最终可能还需要监管部门对经营贷的技术创新方面有所鼓励。如果是监管部门说我鼓励你商业银行,鼓励你互联网金融机构独立发力也好,共同合作也好,创新出一套在中国对于上亿客群,甚至有可能有些客群他都没有工商执照的,但它的确是一个个体工商户,估计大概得有上千万户。灵活就业的2亿人当中有很多是未领取工商执照,但实际是作为一个个体工商户在经营的,他们也有贷款需求。 监管部门可以说你们好好合作,或者你们独自去创新,但是你们所做的这些数字审贷、数字风控的体系,那要和我数字监管还要匹配。那个时候的话,你可以发现金融机构去做经营贷的时候的风险降低了,能力增强了,监管部门也不用那么担心。因为数字监管的能力也大大加强了,有可能会在经营贷领域形成一个中国特有的金融技术和金融监管方面的一个优势。 房地产市场已过巅峰期 不用全国“吃药”了 主持人:之前您提到监管部门还设置了一个新增房地产贷款的规模红线,对市场影响更大。您觉得房地产金融政策方面的这种组合拳,在未来可能会有什么新的举措?或者说它会对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您有什么预判吗? 钟伟:经营贷和房地产是两个话题。我想分门别类的来说。 第一个,我们看一下中国房地产的情况,2018年下半年之后,中国房地产尤其是商品房市场已经度过了它的历史巅峰期。也许在2019年、2020年我们看数据还是有所增长的,但这主要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更多的通过联营合作使得数据规模被吹大了。 我倾向于认为,近些年来房地产的销售面积、销售金额的数据实际上是有一些水分的。从这个角度来说,2017年持续到今天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政策目标是实现得比较完美的。 第二点,2020年下半年以及到今年年初以来,一些重点城市的房价的确是有所反弹的。怎么去看待这个现象?我个人并不特别的忧虑。首先中国有那么多县,那么多地级市,受重点关注的大中城市就有70多个,不是万马齐喑。毕竟有一些城市的房价还是会有所上涨的。不是所有的城市房地产供求都非常平衡,对吧?有一些城市可能会出现问题,但是不是一个普遍性的系统性问题,我们要小心地观察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