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手头工作,已近 7 月 12 日凌晨三点,黄其森决定看欧洲杯决赛,在鏖战 120 分钟后,意大利队以点球取胜。 恰好天亮了。他毫无睡意,开始投入到新的一天工作里。 一年多来,黄其森把全部心思扑在泰禾集团身上,与债权人谈判、推动复工复产复销等等,事无巨细,两鬓增了不少白发。看球,只是他释压的一个侧影。此前一次放松,是在一个多月前,他跑到郑州捧场老朋友胡葆森的文旅作品《只有河南》。 项目停工、还款压力,加上网上的谩骂声,他也很焦虑,但并没有自怨自艾,反而激起了二次创业的雄心。比起去年 6 月份泰禾危机前,现在的他,更加勤勉,更清楚泰禾需要弥补些什么。 前些年,泰禾步子确实迈得过大,拿了不少高价地。当新冠疫情来临," 三道红线 " 实施,资金密集型的地产行业首当其冲。 一笔资金违约,一个项目拿错了,或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地产进入下半场,这些问题在泰禾集团、华夏幸福和蓝光发展等身上得到了验证。 债务危机来了。有人选择套现离场,有人选择保住心脉与坚守,后者如黄其森、王文学和杨铿等创始人。实际上,摆在他们面前至少有三条路:破产、躺平、面对。但最终,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三条路。 在地产悬崖之上,他们开启了艰辛的自救道路,或引入战投,或债务展期,或苦练内功,试图将公司拉回正常的轨道。 拿起 " 冲锋枪 " 在泰禾集团,黄其森是 " 司令员 "。 当泰禾危机爆发后,他总结出一句 " 名言 ":管理干部既要拿 " 手枪 ",也要拿 " 冲锋枪 "。让鞋子沾满泥土,他是那个一马当先者。 一个月前,黄其森顶着高温,带领泰禾副总裁宁可、王利等一众营销和产品线高管,将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国院子 " 翻了个底掉 "。 66 套待售的院子,一套一套地看,从上午 9 点一直持续到下午 4 点。在长达 7 个小时里,黄其森滴水未进、粒米未沾,全神贯注打磨每套院子的改进细节。因为,中国院子的周边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这些院子已经成了第一居所。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黄其森把泰禾在全国一二线核心城市的所有项目都跑了个遍。一起考察的高管们暗自叹服老板的体力," 每一个项目,黄老板都要亲自过定位和产品设计。" 为了让高管们听见一线炮火声,泰禾的组织架构也从三级架构(集团-区域-城市/项目)调整为两级架构(集团-城市/项目)。如此一来,不仅缩短管理半径,降低沟通成本,还有利于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攻克难点项目。 经历这一轮危机的洗礼后,黄其森停下脚步,他有更多时间去反思企业 25 年走来的得与失。在危机之前,泰禾更多是在追求规模数字;现在,黄其森更聚焦于企业基本面,包括对产品的理解,对营销管理颗粒度的追求。 很多人不理解,泰禾头等大事应该是引战和融资,为何黄其森却把心思花在产品细节上? 这些声音没有打乱黄其森的步伐,他很清楚,只有自身产品至上,才能形成良好的销售回款和持续回血,这往往也是解决房企流动性问题的关键所在。 通过走访各地泰禾项目,黄其森不断完善之前的产品设计。甚至对已交付完成的部分项目,他也要亲自考察,倾听业主们的需求。他想传递一种价值观," 泰禾要超出产品质量预期交房,补偿业主延期收房的损失。" 在营销条线上,黄其森与营销负责人一起复盘、梳理、归纳所有项目的核心价值点,将经营细致化、精细化、运营化,并通过高层的全员培训、讲课、考核,打通各条业务线。待项目价值梳理完后,他整合所有资源,匹配与泰禾价值相同的广告公司、活动公司、分销公司、渠道公司、施工单位等。 而在营销动作执行和落地方面,对营销打法、成本控制、分销战术,他都要事无巨细参与,亲自约见了贝壳、我爱我家、丽兹行等多家分销公司负责人。 在泰禾爬坡过程中,黄其森依然把客户的需求放于首位。在泰禾内部,他有一句口头禅," 当你找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只要站在客户角度去考虑,就能找到。" 一股绳的力量 团结,是应对共同危机的唯一选择。一年来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的故事,再一次证明了这点。 企业亦是如此。乐居财经访谈了多位泰禾高管和普通员工,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拧成一股绳的力量。 以泰禾品牌中心为例。这一年来,泰禾品牌中心骨干人员出现了集中流失(主动离职和优化离职导致),人数从 26 位骤减了一半。最密集时期,曾一个半月内离开过三位干将。 " 左膀右臂 " 的流失,令全忠触动很大。52 岁的他,也自己拿起了 " 冲锋枪 "。 他是一位地产圈老炮,曾经的万科周刊主编、成全机构的创始人。两年前,他出任泰禾集团副总裁,分管品牌。当泰禾危机来临,他重燃 2001 年创业时的激情。 他一天仅睡 4 小时,凌晨四点还在回复邮件;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张行军床,加班太晚就直接睡在公司。用全忠自己的话说," 我拿部门当我自己的买卖干了。" 他在品牌中心内部设立了 " 特别备用金 ",自掏腰包替部门员工垫付差旅等费用。 人虽减,工作量却未减。泰禾品牌中心不仅包含品牌传播、媒体关系、舆情管控等常规内容,它还把客户关系、企业文化和培训职能囊括其中。但由于泰禾正处于爬坡阶段,内外部资源有限,品牌中心正陷入 " 巧妇需为无米之炊 " 之境。 唯有不断造米、找米、淘米、赊米,方能为 " 巧妇 " 创造新工具。全忠并没有因为 " 无米 " 而放弃与媒体间的往来。他不仅给媒体做关于数字化营销的培训,还开了一档人物专访栏目《泰度》,包括酝酿采访媒体负责人等。 再过 10 天,泰禾品牌管理中心的工作周报精选第一卷就要出书了。这本 500 多页的周报选集,取名《百日唯新》,记录了品牌中心员工从 3 月 27 号至 7 月 4 号正好 100 天的周报,原稿 90 万字,筛选完剩余 46 万字。" 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留下来就是最好的选择。" 全忠对他的手下说。 在泰禾危机的当下,全忠并非没有更好的出路。去年,他以前的老板在二次创业之时也曾向他递出橄榄枝,但他婉言谢绝了。 他与黄其森有着 20 年的交情,两年来亲眼目睹了黄老板的坚守、情怀和责任。 十分特别的是,近一年以来,也是泰禾高层最稳定的时期,副总裁级以上高管几乎没有出现流失。不仅如此,泰禾还聘请了一位万科前财务负责人黄耀文,担任公司高级副总裁 。此外,来自西山龙胤、北京庄园等楼盘的明星操盘手最近也陆续加入泰禾。 泰禾拧成一股绳,一系列好消息传出。先是泰禾宣布复工复产,厦门湾按下 " 重启键 ",位于北京的金府大院、昌平拾景园取得竣备,而南京、杭州、福州等地项目也陆续复工。" 交房是最好的新闻。" 全忠说。 直面债务 黄其森一边复工复产,一边与债权人协商展期。 乐居财经获悉,泰禾与债权人谈判中取得一定的进展,不仅将一部分逾期债务转化成长期借款,还降低了借款利息,减轻公司短时间内的偿债压力,为复工复产复销争取更多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