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4月1日,浙江衢州成为全国首个全面放开楼市限售限购政策的城市。当前政府对于房地产治理,都是因城制宜。 但是假期《中国房地产报》一篇评论,提出限售政策该退出就当及时退出,不能不讲科学僵化延续。作为住建部主管的媒体,这个时候敢于这么讲,房地产政策似乎要全面反转。 《中国房地产报》由住建部主管、中国建设报社主办,这个时候敢于这么说,是不是代表上层的意志,说的这么大胆,我都有点不敢信。毕竟年后各地的政策,除了衢州这种小地方,都是松绑,不算全面解除。 文章提到:房地产是重要支柱、消除限制性措施、千方百计促进住房消费恢复、加大贷款投放力度、限售政策要退出、积极灵活运用房地产税费降低和货币安置、不合时宜的政策要终止、让敢担当者上、不敢上的就问责…… 这个文章非常大胆,完全超乎预期,但是关键不知道这仅仅是住建部的意见,还是更高层的意见。按说在上面没有发话之前,住建部也不会这么大胆说话。难道是让《中国房产报》试试风声? 文章表示,房地产投机现象已经被根本扭转,金融风险已经被有效消除,房地产金融风险应该进入从“破”到“立”的转换阶段了.....防范风险天经地义,但是过犹不及和犹犹豫豫错判局势产生的后果会更加严重,大量市场主体的企业因此而久陷僵局乃至倒闭破产,这并不是调控要达到的目的。 文章强调,稳定房地产和稳定经济的金融政策要早出快出,不可贻误战机。在目前来看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该退出就当及时退出,不能不讲科学把握就僵化延续,也不能没有当机改革的勇气。 由于疫情问题,现在海外有些所谓专家预计今年GDP增长5.5%的目标未必能完成。因此市场也在猜测,年内经济要实现目标,应该会进一步放松地产。 但是有一点,房地产回不到过去了。此前《慢投资》强调过,一方面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目前是一线城市结构性不足;另一个问题就是老龄化时代到来,中国一半的城市,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 最高法律学府法律专家的嘴脸 假期在网上看了一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的断交信,幸亏有网友截屏保留了,否则我们失去了见证历史的机会。 中国政法大学刘玫教授发表公开信,表示跟同校教授汪海燕断交。为争抢中国刑诉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的位置,两个中国最高法律学府的教授,而且博士都是同一位导师,跟菜市场争夺摊位的菜贩一样,狗血撕逼。 刘玫与汪海燕同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设在中国政法大学,现任会长为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卞建林,秘书长为汪海燕。 汪海燕,男,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曾挂职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副主任。曾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法学、监察法学、司法制度。 两位教授可以说,都是有机会参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都是普通百姓羡慕的上流社会的大人物,但是撕下那层面纱,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刘玫目前是二级教授,一级教授一般都是院士,这已经是院士之外教授最高级别。 据刘玫公开信所说:汪海燕从博士毕业,他每一次晋职、晋级都离不开她的支持和帮助。从四级教授、三级教授到二级教授。他评四级教授那年,几乎是刘玫凭一己之力将他推了上去,使他得以从强劲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得到全校诉讼法唯一的一个名额。 但是当俩人争夺副会长这个职位时,汪海燕不让,导致俩人关系破裂。 未来中国在全球的竞争,可以说就是中国的大学的竞争,一个大学的一个专业,可能会带领国内一个产业参与全球竞争。比如清华的半导体,兰州大学的光伏。但是现在的大学,我们能有信心么? 对于中国经济未来,我一直是强烈看好的,我们有着全球最努力的老百姓,有着健全的基础教育,有着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链,随着这四十年教育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工程师红利时代,美国佬也是看到我们未来强大的发展潜力,所以不断地采取各种措施,打压我们。 大学是国之重器,法律是国家最后的底线。但是最牛法律大学的教授尚且如此,让我对未来有一些担心。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的士的精神,已经荡然无存。 因为整个举报信无法直接发上来,只好分成几块。刘玫首先把公权认为是个人私利,表示对汪海燕有恩。 看上去,刘玫私下确实也帮助了汪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