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大买手的进化,不仅依靠自身力量,更仰仗了整个交易环境的进化。 2015年中国对外并购规模最大的交易是中国化工77亿美金收购意大利倍耐力轮胎。刚刚进入2016年,中国化工再次宣布了400亿美金并购先正达的惊人交易。
2015年,这种趋势继续加速。晨哨年报显示,1亿美金以上的交易超过152宗。 不过相比日本,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差别和优势,就是中国本土存在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这使得中国确实更有机会将海外先进的产品、技术通过移植到中国市场,产生较大的成长性。这一点,是日本不可比拟的先天性优势,需要被充分合理地利用。
本文来源:晨哨网 日本1985年被迫同意签订《广场协议》,就此开启了日元大幅的升值历程。1989年底,为了给“泡沫经济”降温,日本央行在无征兆的情况下大幅加息,让习惯了宽松信贷环境的企业和银行一时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让人欣喜的是,2015年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领先企业提出了经过验证的对外投资理念。比如渤海华美基金的“价值实现方程式”,华人文化基金的“国际化三步走”等等。 与此同时,国际舆论开始密集地关注中国外投井喷现象。金融时报发表了《以日本为鉴:中企海外收购须防竹篮打水》。纽约时报直呼《华尔街读不懂的中国海外投资狂潮》。 根据上海的内部统计,2015年在上海备案的对外投资有超过650%是以私募股权基金的形态出海的,这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现象。这些私募股权基金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混合而成的。 而且,在经过30年海外并购的经验积累,日企现在的海外并购很少盲目,堪称“精确制导”,从而形成了非常值得研究的“日本经验”。 当年日本企业层面的一个重大失误表现为大量跨行业的收购和“假象的协同效应”。最典型的例子是1989年索尼花费34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时任索尼总裁的盛田绍夫希望通过跨国并购推动一场转型,让索尼完成从电子产品制造商向影视内容生产商的跨越。但事实证明两者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导致成本完全失控,并最终酿成悲剧。 表面上看好像美国人都在惊呼“日本买下了美国”,事实上日本并没有买到美国富有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的资产,只是用高价买下了被高估的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