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杠杆无疑有助于消化房地产库存,但如果杠杆过高,房地产就不再像必需品,而是越来越像金融品,势必催生房地产投机行为和房地产价格泡沫。如果继续加杠杆,将导致旧的泡沫还没挤出,新的泡沫又会积聚,最终可能会在政策收紧时破裂,导致房地产市场、金融体系甚至整个经济出现风险。 今年上半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以及合肥、南京、苏州、厦门等核心二线城市轮番上演“日光盘”和“一房难求”剧情,将楼市热度急剧推高。房价上涨使得一二线城市库存压力基本释放,但“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驱使一波又一波买房人涌入售楼处,提早释放购房需求。上海、深圳再现通宵排队买房,合肥、南京陷入上万人争抢百套房源的疯狂模式…… 历史告诉我们,美国的次贷危机、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就是由于反复加杠杆,通过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再宽松,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一旦发现房地产过度杠杆化的苗头,就必须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上半年,全国50个主要城市冒出200余宗“地王”,堪称有史以来高价地最密集涌现的半年,其中热点城市苏州拍出27宗、杭州25宗、合肥22宗、南京21宗、武汉11宗、天津14宗。而在上一个“地王”年的2013年,也不过拍出60宗“地王”。今年半年间,50个主要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高达10243亿元,远超去年同期的6973亿元。杭州、苏州、南京、合肥成交额同比涨幅甚至超过200%。这场“地王”盛宴呈现来势凶猛的新特点,但却在风险防范方面,过于缺少监管信息。 从结构来看,相对于住宅市场,商业地产存量过大、空置率高、租金低,成为“难啃的骨头”。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高达15263万平方米,同比激增23%。以红火的一线楼市上海为例,来自中国指数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商业营业用房与写字楼可售面积总量逾1950万平方米,而商品住宅可售面积仅947万平方米。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郁琼源)最近一个时期,“地王”频出、房价普涨,然而,看似红火的楼市景象并不能掩盖库存压力犹大的现实,“去库存”仍是楼市面临的严峻挑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防范住房金融风险,重点要贯彻执行好“因城施策”的调控主任务,同时要求城市间调控协同配合。既要分城施策,一二线与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应采取完全相反的政策措施;又要协同作战,作为风向标,要保持一二线城市市场平稳,防止一二线城市过度冷热,带动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确保住房市场长期可持续稳健发展。(新华社) 新华社:警惕繁荣背后有风险——一评楼市变局 楼市再现降温信号,是对当前部分一二线城市再现过热苗头的警示。 有所行动的不单是合肥和厦门。上海、深圳和北京限购政策不松绑;苏州、南京先后出台土地拍卖的“熔断机制”防过热;部分银行也开始通过“降杠杆”控制投资楼市的风险,如兴业银行大幅收缩开发贷款、个人按揭贷款额度,工行个人商用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50%调整至70%…… 新华社:小心地产市场的“地王”盛宴——二评楼市变局 据披露,上半年“地王”过半为国企央企斩获。中国电建、葛洲坝、招商、华侨城、鲁能、保利等具有央企或国企背景的企业尤为突出。据业内人士分析,央企国企抢“地王”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过程中争取账面好看、掌握主导权密切相关。果真如此,必须直面正视,分析引导,而不可听任“地王轮流坐,下周到我家”。 首先要关注的是,“地王”由一线城市蔓延至二线城市,南京、苏州、合肥等2016年“地王”云集之城,也正是今年以来房价上涨最迅猛的地方。必须关注的是,在传统房价与地价关系即“面粉”“面包”问题之外,作为“和面的水”的流动性起了多大作用?在当前相对宽松政策下,部分开发商通过融资举债、加杠杆等方式造“地王”,企图以房价上涨自我解套;在积极扩张战略下,部分企业上半年债务融资规模较大,后续偿债压力如何舒解?击鼓传花的风险如何防范? 但是,仔细分析楼市现状,这些数据并不能让人轻松。在市场分化加剧的背景下,部分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库存总量仍在高位。市场机构调查显示,沈阳和大连等城市虽然消化周期均有回落,仍高达19.5个月和22.6个月。对于城市吸附力不足、人口净流出的三四线城市而言,去库存压力依然很大。
“去库存”要打持久战——三评楼市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