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收入比本质上反应的是特定国家或地区土地和劳动力两种要素价格的比例关系。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土地和劳动力的资源禀赋不同,这就决定了不能简单地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房价收入比作为判断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房价是否合理的标准。一般来说,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会显著高于中小城市,人多地少的国家房价收入比一般会高于人少地多的国家。 目前房价收入比比2003年之前的水平有明显抬升,但近年从趋势来看还是下降的。1998-2003年全国房价收入比走势稳定,维持在6.6-6.9区间,2004年后快升至2007年的8.0,随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跌至2008年的6.9,2009年又迅速反弹至8.1,随后逐步回落,2012和2013年稳定在7.3的水平,2014年下降到7.1,2015年反弹至7.2。 近年来全国房价收入比的下降主要是中小城市贡献。近年来的二三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往下走,而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则稳中有升。2015年,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为19,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则分别小幅回落至8.3和7.5,显示出后房地产时代“总量放缓、区域结构分化、人口继续向大城市迁移”的新特征。 3.2 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居全球前列 根据2015年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的住房收入比在全球排名第14位,在主要的发达国家和金砖国家里,中国的住房收入比排名第一。除了中国整体高之外,中国的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相对世界其他重要城市来说更高。据Numbeo的统计,最新全球房价收入比的十大城市里面,中国的北上广深占据了四席,其中,深圳的房价收入比更是高居全球首位。 3.3 区域间房价收入比差异巨大实际上反映了收入差距效应和公共资源溢价 中国一二线和三四线房价收入比的巨大差异可能反应了两个因素:一是收入差距效应,富人和高收入群体向一二线城市集中;二是公共资源溢价,医院、学校等向一二线城市集聚。这与中国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有关。 中国虽然人口众多,但土地存量很大,所以中国的人口密度并不算特别高。在全球重要国家里,中国只比美国、巴西、俄罗斯人口密度要高,而和法国的人口密度基本相同,且要低于日本、印度、英国、德国等的人口密度。 3.4 宏观上的房地产总市值/GDP偏高 我们是否可以用房地产总市值占GDP的比例来衡量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如果按照全球房地产总市值/全球GDP的260%作为平均指标的话,那么高于260%,可能就隐含着房地产的一些泡沫。如果按这个指标衡量的话,那中国目前的房地产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为411%,无疑已经蕴含着比较明显的泡沫。 实际上,我们认为房地产总市值/GDP这个指标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房地产总市值是存量,而GDP则是增量。即便口径统一的话,国家之间的资源禀赋不同也会造成这个指标的不同,对于地少的国家来说,房地产总市值/GDP这个指标应比较高。 4、库存:去化压力比较大的是三四线中小城市 商品房库存去化周期是指某地区过去开盘楼盘的剩余量和新开盘的剩余量总和的售空时间。从现有数据来看,2010-2014年新开工面积超过销售面积,去库压力较大,2015年新开工面积降低,住房供给需求缺口减小,这为2016年房价上涨埋下伏笔。 2010-2014年的过度投资给房地产去化周期带来了压力,因此,房地产去化周期自2010年开始就见底回升,于2015年升至0.56的位置。 从结构上来看,中国的房地产去化周期地区差异明显。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2016年4月发布的《中国50城住宅库存报告》选取50个城市的存销比数据来分析其库存压力,从以下分项来看, 50个城市中有26个城市的库存去化压力依然较大。包括:北海(33)、淮南(29)、烟台(28)、乌鲁木齐(28)、呼和浩特(26)、西安(22)、茂名(21)、海口(21)、西宁(21)、济宁(21)、兰州(20)、银川(20)、贵阳(20)、大连(20)、长沙(20)、荆门(19)、常州(19)、沈阳(19)、哈尔滨(18)、无锡(17)、三亚(17)、成都(16)、天津(16)、长春(16)、马鞍山(15)和南宁(15)。 库存去化压力比较大的城市大多为中小城市,且多集中在中西部、东北及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与三四线城市过度投资、人口及资源向一二线城市迁移的过程相符。 图表 16:2016年第一季度50个城市住房存销比数据 数据来源:赢商网大数据中心,方正证券 从商铺市场空置率能得到相似的结论。三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一级城市呈现逐级递减状态,二、三线远高于一线城市。一线城市中仅上海空置率在10%以上,二三线城市的商铺空置率分别高达21%和28%。 图表17:2014-2015年一二线典型城市商铺市场平均空置率(%) 数据来源:赢商网大数据中心,方正证券 从美国、日本等国际经验看,后房地产时代人口继续向大都市圈迁移,农村、三四线城市等面临人口净流出的压力。 图表19:美国人口迁移趋势:1940-2010 资料来源:Wind,方正证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