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23日电 (吕骞)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海峰会23日召开,国务院参事、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在主题演讲时表示,大资管的发展方向总体来说是正确的,但资产管理市场需要走得更加稳健。 他表示,金融机构要认清宏观经济形势,昧着良心的钱不要赚。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应善于发现市场新动态,及时研究新产品;一行三会应注意财富管理方面的政策协调;一定要打破刚性兑付,并想尽办法消除全社会的道德风险。 以下是演讲全文 中国目前财富管理或者资产管理,近几年的发展,确实是有目共睹,非常迅猛。我帮助大家回忆一下。因为我以前是非银行司司长,管信托、理财,14年前也在浦东,当时我们就说资产管理应该全国法律统一,也是有用资产管理的语言来说。当然,在那个时候说,可能未免太早了点。2001年我们信托资产是多少呢?我主要计算的是信托公司,因为证券、基金、保险、银行基本没有干。印象很深,239家信托,6640亿资产。那是整顿前,占我们GDP比例仅仅约5%左右。到2013年,40万亿,占GDP比例70%。可见这十来年发展迅速。2003年5月,中国证监会叫停了银证理财计划,但是到了2012年或者去年,我们三大监管部门纷纷放松监管,特别是在资产管理和理财业务方面的监管。城商行可以是基金公司,基金公司可以是子公司搞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保险公司也可以发行资管产品和公募产品,受托管理资产业务,期货公司也可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也就是说,对于我个人认为的受托理财,资产管理这个业务,金融业各个领域都可以干。这是2005年曾经叫停过的,现在都可以开展了。也就是大家说的混业经营或者综合经营。 为什么发展那么快?其实道理很简单。宏观经济来说,就是老百姓收入水平或者说企业法人的利润、盈利积累发展很快,居民储蓄达到45万亿。统计局统计,可投资资产600万以上的高收入家庭,08年51万户,2012年174万户,现在按照年均增长30万户的速度在增加。我个人认为,我们在座可能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这个统计偏低了。实质可能更快。 就投资理财需求来说,为什么能发展那么快?也就是因为金融市场深化了,产品增多了,更多的钱需要专业人士理财。我们搞金融,平时关注宏观的,如果家里有点钱,还在找这个行当的人问,现在哪些产品,谁高谁低,风险如何,谁也不是一目了然马上能清楚。因为这个市场太大,太深。 理财产品供给来说,十年来的迅速发展,我认为主要还是围绕03年我写的中国金融创新总体评估里讲的,我们搞来搞去,金融创新绝大多数的创新,都是围绕突破两大管制,第一,利率管制,第二,分业经营。我们这么多创新,除了内控风险制度的创新,法人主体机构的创新之外,我们想一想,就产品创新来说,创来创去,就是突破利率管制、突破分业经营的原则。这同时也是我们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因此,我总的判断是,总的发展势头,是从2012年开始,大资管、泛资管的发展方向,总体来说是正确的。包括人们愿意用海外引进的归纳中国理财市场的资产管理业务这样的影子银行,实际就是委托理财,我认为方向绝对正确,这体现了中国金融改革长期追求的方向。但每一项正确的理论和政策,往往都有时代性,或者说有时代的暂时性、相对性、局限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今天讨论财富管理市场,资产管理市场,怎么样使得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市场走得更加稳健,我谈几点看法。 就金融机构而言,讲三点: 第一,我认为要密切关注和认清宏观经济形势,现在结构在调整、风险慢慢在曝露,是三期叠加时期,有些风险在逐步曝露,因为速度的下降。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信托产品的风险体制,抵押物等等在我们业务中的指标和设计,我劝有关业务人员,不要简单按照前几年经济增长两位数时期的经验数据向投资者设计产品、推介。同时向投资者推介的时候,要做好充分的风险信息披露。更不要迁就投资人做假账、赚不道德的钱。其实在座的可能听到的案例比我多。我是偶然人家告诉我,其实很多在做假账。不要盈利吗?地方政府平台没有,只有一年,怎么办?造呗。昧着良心的钱不要赚。 第二,要理解经济转轨的长周期和当前结构调整期中,我们金融创新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我们国有企业改革在过程之中。我们的房地产调整也在过程之中。长效制度并没有完全建立。我们财税体制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的财税体制,也在改革中。正面临一系列的深刻改革,但是这些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这决定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改革,自然只能是相适应,而不能过度超前、过度创新。当前金融改革中间,有些现象并不是改革滞后,而是有些现象是改革过度。在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总量仍然带有行政调控色彩的大背景下,哪个银行贷款多少都有指标的,不能突破,还有IPO、一些票据发行都在审核中间。人民银行从宏观调控角度,盯住贷款、社会融资总量,必须盯住整个社会信用是多少。所以很多方面仍然带有行政色彩。因此金融机构一方面要有利润,和市场机制为导向,不停追求金融创新,这是对的。既然是企业就要赚钱。这是对的。要满足各类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又必须理解我们有些金融监管制度的无奈性和相对的暂时性。有些制度今天看来是不要的,我们要理解,我们要相信随着改革深入,有些制度会进一步改善甚至取消。 第三,我们金融机构要温故知新。到2000年左右,我们已经做了5次信托整顿,回顾历史看原因,为什么整顿,最后宏观是空的板子总是打在我们信托公司身上,当然,有管理人员管理不善的问题,但是更大的环境看,2000年我就说过,第一,我们整顿了5次,我们没有信托管理的规定,严格的信托制度怎么办,没有。2000年我在财经杂志上接受采访,这是信托最后一次整顿,一定要想办法搞清楚信托到底干什么的,就是受托理财,取消负债业务,当时压力重重。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比如92年的宏观失控、88年的宏观失控,失控是什么失控?就是投资膨胀。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最后调控。为什么会这样?感觉我们创新开放过程中,当时信托是金融百货公司,什么都能干,负债业务有,各种各样的业务都有,房地产、炒股票,什么都能做。这样的金融百货公司的局面下,我们宏观调控的主干线,是信贷管理,就是贷款规模管理。但是贷款规模甚至更早的时候现金发行管理,一年发多少现金,都要调控、有目标。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鼓励了金融创新。但是鼓励金融创新,实际上多出了一块信用,但是信贷计划没有考虑这一点。因此,最后两者一加起来,宏观失控,宏观失控打板子,不可能打在银行身上,当然也打,最后就打信托,整顿信托,撤并信托,最高达到2000多家,经过历史整顿,关闭、破产,到239家,现在我手上又换到了180多家,现在60家左右。 所以我们发展信托产品、理财业务时,回顾历史,了解这个发展意味着什么,这个发展宏观形势是什么,这个发展监管部门准备好了没有,可能对我们发展都会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