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开始大举海外扩张,频繁接触加拿大官员,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这是当时最大一笔流入加国的投资,曾引起轰动。其后,李嘉诚不断增购赫斯基石油股权,到1991年,股权已经增至95%。李嘉诚的两个儿子,也都加入了加拿大国籍,他本人于1987年应邀加入香港加拿大会所,成为会员。而早在1967年,李嘉诚就已经加入新加坡国籍。
当时香港舆论议论纷纷,有人说他“说一套,做一套”,是本埠华商最大的“走资派”;有人说他大肆收购欧美企业,是隐形迁册。 就在李投资加国之后,他的好友,同样是世界级华人富豪的郑裕彤、李兆基等,竞相进军加拿大,投资领域遍及豪宅、酒店、公共设施等,足见李嘉诚之影响力。 邓小平南巡掀起改革开放巨浪 中国内地被看成最具潜力的投资市场。李嘉诚当时决定,把港外投资的轴心,放到内地市场,其干将马世民因为在投资方向上与李嘉诚发生了严重分歧而辞职。 香港回归前夕 1995年,《财富》杂志把“香港已死”作为封面,认为“香港的未来发展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完蛋。”但此时,李嘉诚与内地交缠至深,仍在继续加大在港和中国内地的投资。不过,这并不是说李嘉诚停下了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张的步伐。 1992年,李嘉诚和香港商界巨头郭鹤年,携60亿港币巨资赴日本札幌发展地产,引起日本商界震动。李嘉诚表示:“正像日本商人觉得本国太小,需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香港的商人也有这种感觉。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东退西进”背后】理由1:抛售不那么赚钱的业务 回顾历史,李嘉诚的投资似乎总是伴随着风波,也与政治局势、社会环境变化密不可分,而结果是:每一次,李嘉诚都赌赢了。 于是,从经验主义出发,人们开始瞄准李嘉诚,剖析他到底为何做出现在的选择,坊间传言和猜测不一而足,有商业、政治、社会变化等多重维度:【理由1:抛售不那么赚钱的业务】从和黄财报中可知,零售业务近年来赚钱能力明显不如能源等新的业务。比如,2012年百佳超市毛利率不到3%。 理由2:资产重组,优化布局 李超人以财技高超著称,低买高卖是拿手好戏。经过危机洗礼后的欧洲,资产价格正处于低位。英国为什么成为重中之重?因为相比其他国家,李嘉诚对英联邦国家更熟悉——香港以前就是英国的殖民地,文化、法律等都和英国比较类似,在港英政府时期,李嘉诚就积累了诸多人脉,很早就在英国有了业务。同时,英国也是法律比较完善的市场化国家,投资有保障。 理由3:忧虑香港和内地楼市前景 港府出台的楼市“辣招”,使香港楼市坠入冰峰时刻。香港不仅要面对全球经济放缓的压力,还要面对内地的竞争压力,发展前景堪忧。与此同时,内地楼市也处于高风险之中。提前离场,以应对可能的危机。 理由4: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发展之需 大鱼必须在大海里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对李氏帝国来说,只有6000多平方公里和700万人口的弹丸之地香港,早已不能满足其扩张之需。立足香港,走向全球,是必然之选。 理由5:用脚投票, 离开正变得更仇富的香港 近年来,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香港社会仇商仇富情绪上升,而李嘉诚处于争论靶心。2013年3月,李嘉诚旗下的货柜码头发生大罢工,工人都将矛头指向了他,视其为奸商、吸血鬼、万恶的资本家。这很可能给李嘉诚造成很大心理打击。 理由6:投资环境恶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在《证券时报》发表《李嘉诚撤离昭示中国市场环境恶化》一文称,最能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就是“企业家指数”,即一个国家的企业家在资源整合方面作出的选择。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选择在某个市场投资,那么,说明这个市场经营环境相对较好;反过来,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抛弃某个市场,那么,说明这个市场的投资环境正在恶化。 理由7:为自己留一个好名声 李嘉诚今年已经85岁了,处于这个年龄段,他不得不考虑后人对自己的评价。将一些容易引发社会尖锐矛盾的业务出售,以为自己留一个好名声。 理由8:与梁振英政府不和 2012年特首选举,李嘉诚一开始支持的,就是梁振英的对手唐英年。在香港,许多评论认为李家与现届政府“不咬弦”(不和)。 理由9:人脉难以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