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房地产不仅仅是简单居住功能,还要考虑到与居住配套的服务,房价其实是综合城市服务的定价。当前房地产分化与城市布局、人口流动有关,下一步调整很重要的就是,改变三四线城市公共服务缺乏的现状,加强三四线城市与一二线城市的互动,这也是相对长效的举措。 《21世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这是否释放了要限制特大城市规模的信号?这与人口流动的趋势一致吗? 刘元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没有释放信号说要限制特大城市。疏解部分城市功能,不等于限制它的发展,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要有带动作用。 房地产调控必须要考虑到城市布局。城市布局要尊重住房需求者的愿望,人往哪儿走,房子往哪儿建。如果不考虑人口迁移、居住者对城市综合服务的需求,简单进行行政化造城运动,必然导致目前房地产短缺与过剩两极分化的状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落实“人地挂钩”的政策,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这些都是亮点。 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房地产市场,其具体内涵要逐步挖掘。我国1998年进行福利房改革后,至今不过20年时间,中国房地产市场还在探索中。 中国特色城市布局,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模式,不是一厢情愿规划出来的,是由中国人地关系、产城关系决定。比如,当前我国产业转移、替代、升级等还在进行中,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还在调整,不同区域、城市的分工格局也在重构中,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还将经历震荡分化的过程。再者,目前我国人口总体迁徙,还在向经济增长极集聚。经济增长极的住房需求还会快速膨胀,这要求地方能提供大量房地产。 中国城市带和城市群布局,和未来人口对于城市文明、产业布局的需求,有一个高度耦合期。这是在探索中国特色内涵时,必须要综合考虑的因素。 靠房地产稳增长是饮鸩止渴 《21世纪》:2016年房地产对稳增长作用较大,明年如果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房地产调控政策是否会转向? 刘元春:今年一二线城市土地供应不足,限购限价等将带来新开工率的回落;三四线去库存没有明显进展,投资会保持低位运行的状态。总体上,明年全国房地产投资会出现回落。 房地产投资状况,取决于政府土地供应规模、房地产开发商资金可持续性,明年一二季度房地产投资出现小调整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投资下行压力加大,政府在土地供应方面可能会松绑。由于有刚性需求存在,在目前价格水平上,如果一二线城市加大供地,房地产仍能维持很好盈利,这能促进房地产投资的稳定。 房地产调控方面,需求仍要有所管制,一二线城市应该加大供地,三四线城市要加大去库存力度。 明年如果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调控政策也不会转向。因为稳增长的手段有很多,不仅仅靠房地产维系;如果靠放松房地产政策稳增长,再来一场房地产泡沫,无疑是饮鸩止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