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未来房价的走势,我想还是需要提醒人们警惕房价下跌风险,世上不存在只涨不跌的商品,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房价的暴跌,没有理由相信中国内地会是一个特例。原因在于,长期来看,潜在的GDP增速会放缓,收入增长放缓;人口结构逐渐老龄化;微观层面上居民和企业的杠杆率都在上升,尤以企业为重;加之海外投资机会增加,未来利率也可能上涨,尤其美联储加息已经开始影响国内的资本市场。 从“炒”到“住”新定位 关于目前的房价,从成因角度分析,主要与我国的土地制度相关,宪法第十条明确规定了城市土地国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一定程度上,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化以来,所有现象都多多少少与这一条有些关系。房价的主要构成之一就是地价。如今地价高到仅2014年全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达4.3万亿,超过地方政府预算收入的一半,按照人均2300元的生活标准,足够支付我国7000万贫困人口30年的基本生活费用。
泡沫的提法反映了目前政府对房价,尤其是对一二线城市房价的担忧。不过,政府的态度也非常明确,面对房价增长,不是打压,而是稳定,要做到平稳健康发展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了房地产调控的5种手段,即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从金融手段看,货币政策既不是紧也不是松,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具体看信贷手段的话,对于微观的购房者要支持合理的居住购房需求,但要严格控制信贷流向投资性购房。这也就意味着,2017年差别化的房贷政策将继续维持,限购的调控手段可能普遍化,尤其是在房价上涨过快的二线城市。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房地产调控的土地手段,我认为可以将其简单归纳为短期手段和长期手段两种。短期手段是落实人地挂钩,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分配建设用地指标。至于这项政策能否真正落实,关键还是要落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需要合理增加土地供应,提高住宅用地,盘活城市闲置和低效的土地。但是,从长期看,仅靠这些手段还远远不够,人口仍在向大城市流入,而大城市的土地面积却是有限的,因此,对于特大城市而言,就需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由此,我们也可以预期,在2017年,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土地供给会增加,地价的增速会放缓。 房产本身与生俱来地具有居住和投资两种属性,通常对于消费品来说,如果价格越高,需求会下降,但对房产来说,如果人们预计未来房价还会涨,收益率会上升的话,它的投资属性便会凸显,对它的投资需求也会增长。这也是消费品和投资品两种属性的区别。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另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要加快租赁市场立法和住房市场监管,规范开发、销售和中介行为。这一提法的背景是,相对其他国家来说,中国住房拥有率很高,同时城市空置率也很高。这很大程度上与租房市场不够完善有很大关系。如果这一手段能够得以落实,那么将有助于提高租房市场效率,减少交易费用,降低租房成本,减少城市房屋空置率,减缓资源错配带来的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