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商业地产泡沫破灭的风险是存在的,尤其是一些专业市场的商业地产项目,很容易出现跑路、资金链断裂等风险。从区域上看,大城市周边的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泡沫会更严重,风险更大。类似北京周边的燕郊和廊坊,上海周边的昆山、太仓等,此类区域的商业地产项目偏多。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一线城市外,二三四线城市尽管资源以及商业氛围远比不上一线城市,但是,但是商业项目的供给同样充裕。据相关数据统计,去年的新落成零售项目中超过七成在二线城市。大多数二线城市整体空置率在15%以上,另外部分地区虽然空置率不高,但是租金也很低。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表示,银行政策调整,一般出于两大原因,一个是银行基于风险的考虑,另一个是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有可能某方面的贷款在一段时间发放过多,监管部门对其作窗口指导,被动进行政策调整。至于工行的这次调整,可能有主动做风险控制的考虑,也可能是窗口指导。局外人只能猜测。” 为何商业地产会出现如此极不匹配的情况呢?上述研报解释了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地方政府热衷于打造样板工程,尤其是二三四线城市大规模打造城市新核心,乐于建设摩天大楼和商业中心以跻身“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之列;第二,住宅用地供给受政策限制,商业用地则不受限,地方政府倾向于增加非住宅用地的出让以避免“政府靠卖地推高房价”的舆论。 (责任编辑:admin)
3
前几年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大规模开发商业地产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这种隐患如今正在逐渐显露出来,而政府和银行则最先感知到有可能出现的风险。 中信证券的一份研报指出,中国商办物业的总量明显过剩,在2010年和2013年,商办物业经历了两轮跃进,多数时候,商办物业的开发投资增速要远大于住宅物业的开发投资增速。过去十多年中,我国商服用地一直占据房地产出让的30%上下,这同社会的真实需求很不匹配,从销售上看,商业地产占比只有10%。 日前,中国工商银行内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个人商用房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个人商用房贷款首付比例由过去的50%调整到70%,商住两用住房的首付由45%调整到50%,贷款所购商用房为小区配套底商的首付比例仍为50%。对于这一调整,很多人指出,一方面是银行在自身不良和坏账压力下的调整动作,另一方面说明银行可能提高了对商住房泡沫破灭风险的预判。
返回金陵热线首页
实际上,近几年来,百货商场关店倒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万达、百盛、天虹等国内主要的百货公司,都宣布了关闭旗下部分亏损门店。商业地产服务商睿意德在报告中列出了2015年商业地产行业最为突出的八大现象,其中排在第一和第二的均是关于商场关店现象,分别是“主力店上演关店潮”和“奢侈品关店降价求生”。
隐患凸显 标签: 这些现象不仅发生在三四线城市,在一线城市也很常见。上海一位商业地产项目投资人士透露,其日前调研的位于上海浦东的三林城市商业广场,2010年开始招租,到2015年业主就逐步停止续约物业租赁合同,清理所有租户,到今年4月就仅剩下沃尔玛一家租户。
上个月初,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允许将商业用房等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土地使用年限和容积率不变,土地用途调整为居住用地。这从侧面表明,政府意识到,商办类物业库存确实更为严重,住宅、办公、商业等土地供应本身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
靠什么突围?
2
在库存高企的情况下,商业地产的新增供给还在持续增加。仲量联行数据显示,在去年全国30个大中城市中,有近1300万平方米零售项目入市,预计今年有1800万平方米的零售物业开业,同比增长38.5%。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大数据”成为了最火爆的概念。虽然商业地产领域引入大数据时间较短,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近年来,针对商业地产大数据应用的研发投入增长迅速,增速基本稳定在40%左右,未来至2020年,投入将超过750亿元。商业地产作为大数据市场重点领域,数据的应用研发投入增速将在2016年达到峰值,分析技术及手段不断成熟,并在2020年超过180亿元。
事实上,“个人商用房”这个概念本身就说明了房地产市场结构失衡。很多项目原本规划是做酒店的,但最后发现市场不好,所以改变为商住两用房,或者是酒店式公寓。目前可以看到城市中出现商办类用地改作住宅的情况十分普遍,但相反情况则几乎没有。
房地产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坐拥资源优势的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尽管目前看起来有弹性空间,但三四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其供需矛盾和去化周期远甚于住宅市场。
1
商业项目经营不善关门倒闭的案例日渐增多,监管部门针对商业地产的政策时有调整。日前,工商银行上调个人商业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也被解读为金融机构已经提前感知到商业地产泡沫的风险。
相比于住宅,商业地产整体库存高企、去化周期长、泡沫更大是显而易见的。从统计数据看,2015年全国住宅、办公楼和商业用房这三类物业的待售面积(即库存)分别为45248万平方米、3276万平方米、14664万平方米,根据过去5年的销售测算,这三类物业的去化周期分别为21个月、46.5个月、54.3个月。也就是说,办公、商业用房去化周期分别是住宅的2.2倍和2.6倍,两者的去化压力远大于住宅。 |
- 上一篇:丁力业:印力与商业地产的好机会
- 下一篇:商业地产真心太惨了 转型走的往往还是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