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认识这段文字的任何一个农民工都能明白内中的含义,不知道怎么会被解读成,一个租房者的孩子,可以跟购房者的孩子一样在所在学区上学。经历过孩子上学竞争的人都知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易,怎么会被如此天真地热炒和解读? 三、回归住房居住属性的政策选择 现在出现了解决住房问题的契机。一是关于住房的居住属性的定位,表明了切实解决住房问题的决心。二是目前的住房问题已经拖累国民经济,再不解决,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创新都将落空。三是以土地、住房、货币支撑的以地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要真正解决住房问题,就必须痛下决心围绕“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定位,以住房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切实推进以地谋发展模式的改革。 一是根本改革以地谋发展模式,堵住住房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和泡沫化通道。住房成为主要的投资甚至投机品,根子在于以地谋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尤其是对住宅用地的垄断供应,实现土地利益最大化,以及以地融资推进城市化,是推动房价不断攀升、住房资产价格上涨和泡沫化的根源,这一模式造成的住房问题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累积和银行金融风险,加大国民经济运行风险和社会风险。 堵住住房资产价格上涨的通道的根本措施是堵住以地生财和以地融资,调整建设用地结构,增加住宅用地供应。 二是在住房的居住属性和投资属性之间建立防火墙。在第一项改革到位的前提下,就可以讨论住房功能分离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住房就是用来住的,但是,也有部分人买房就是为了投资。 居住功能通过第一套房的购买和租赁房来满足,对于购买第一套房的家庭,通过低利率、长年限的利率提供贷款,但土地仍然通过市场提供;租赁房由政府租赁土地给房屋租赁企业盖房提供,租赁房不能转化为商品房。 改革保障房提供方式,各城市政府可以采取补贴和差别化政策对低收入者、产业需要者提供居住。 投资功能通过房屋套数区隔,规定第二套以上的购房属于投资,土地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政府对第二套以上购房征收累进资产利得税。 三是多途径、多主体解决住房提供。现在的政府独家供地、房地产商独家供房的模式不利于住房居住功能的实现。允许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建设和提供租赁房,但不得盖商品房出售。允许将各类主体利用存量用地和旧厂房、旧物业改造出租。允许通过住房合作社盖房解决居住,享有共有产权。 四是将居住权平等纳入破除城乡二元制度改革框架。二元体制性障碍表现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核心是城乡居民不同权和不同地区的学区教育权利不平等。在这两个大的不平等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提购租同权,不具有可操作性。方向应该是,在实现城乡居民和城市内部不同人群的教育权利平等中,纳入购租教育平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