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朋友圈
物业服务的“智能化”升级吸引更多精明的地产商加码。以往商业地产公司收入的绝大部分是靠销售,物业的收入微乎其微。显然,长期依靠地产业务补贴物业服务的传统地产思维已经越来越不可行。而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为租户或业主提供增值服务,挖掘社区资源与新的赢利点,已成为当下商业地产商考虑的重点。 电子刊物
国外早有专家推论,智能手机的普及与无线网络的发展将把人类生活接入“一直在线”的状态,人类生活产生的数据流可以被全程采集与处理。这样一来,如果每个消费者消费过程的数据均被采集与留存,那么基于大数据的O2O体系由此可以真正建立起来。服务行业可以依靠信息化系统内留存的数据对消费者进行立体化的分析,从而建立更加精准的模型,做到对消费者消费需求的精准预测。 可以预见的是,以“便民服务”和“社区商业”为核心的物业增值服务将持续发酵,成为商业地产竞争的重点。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虞晓芬说得更为直白:“以后,开发商业地产相当于生了一个儿子,你要负责他一辈子,包括娶老婆还有孙子的事情都要管。商业地产需要不断地培育、不断地经营,为消费者带来更全新的体验。” 商业地产透视系列报道之二:“包租公"小潘的难题 据世联行发布的《2013中国50城市综合体战略地图》预计,2015年全国50个重点城市综合体非住宅总体量达5.64亿平方米,同2013年相比增长率高达77%。有分析认为,无论从全国来看,还是从一线城市看,目前商业地产的总量已经达到饱和,甚至部分区域已经过剩,未来将进入商业物业面积增长速度远超人口增长速度的阶段。 O2O (Online to Offline) 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倡导将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经营空间中,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而使“线上订购,线下消费”这种初步O2O模式深入人心的是餐饮团购。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曾经表示:“团购教导了线下商家可以从线上获取本地用户,教导了用户可以经过网络寻找本地服务,给O2O铺了路,功不可没。” 未来O2O发展在中国将呈现更加多样化的模式。各路人马包括互联网企业、物业公司、跨国资本等都将纷纷进入O2O领域,竞争也会白热化。可以预见的是,占据地利人和优势的商业地产商将与线上平台、信息化厂商一道不断探求符合自身发展的O2O模式,催生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新型业态,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与消费体验。 然而,是否商业地产公司打造自己的网站、开发了自己的APP就完成了O2O布局呢?答案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大数据O2O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消费者需求的管理,同时也可以实现对于整个企业内部管理的数据化与科学化,帮助企业进行业务评估,建立可追溯的业务问责机制,将以往呈现于报表中的结果量,细分为过程量,实现精准化的内控管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向O2O转型的关键。或许做到这一步,O2O才完成了对商业地产的最终“拯救”。 更有地产商认为,将现有物业升级成围绕着某个写字楼租户群体或社区居民 “柴米油盐酱醋茶”与“吃喝玩乐购”提供一站式服务,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完善物业服务配套只是表层,其内里在于更多获得消费目标客户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