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购并举也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江苏省政府参事宋林飞表示,我国房地产业的“金融特点”日渐突出。截至2016年底,全国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7%。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5%,银行贷款已占房地产开发资金的70%。更重要的是,房价过快上涨会吸引资金“抽离”实体经济,进而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带来不利影响。租售并举能够减少信贷资金过多集中到购房投资领域,减少房地产泡沫生成机制,并且防范房价波动可能造成的金融风险。 9月份,楼市政策再度密集发布,多达45个城市和中央部委发布了有关房地产内容政策52次,数量超过了2016年10月份。 近一年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楼市调控目标取得了明显效果,中国房地产市场内在运行规律正发生转折性、根本性的变化,延续多年的越调越涨怪圈有望被彻底打破。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梳理近期各项房地产改革政策发现,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立已经开始有序推进。在金融方面,监管部门严查各类消费贷流入楼市,各地推出了限贷措施、房贷利率、住房公积金的使用以及国家住房银行的探讨;在住房供应方面,已经形成了商品房、保障房、共有产权住房、建立住房租赁市场等;在立法方面,正在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在土地制度方面,住房土地供应要实现“三匹配”等。其中,土地各项改革的推进已经逐步构成了未来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主要架构。 截至目前,一线城市全部执行“认房又认贷”政策,且非户籍人口购房门槛均提高至5年。多个城市通过出台离婚一年内申请房贷按二套算等政策,“剑指”通过“假离婚”成为“首次购房者”的钻政策空子行为。南京、厦门、广州、海口等城市提出,新购住房2年或3年内不得再上市等政策,珠海个别地块将“限售”延长到了10年,抑制短期投机需求稳定市场预期。 十九大召开期间,就房地产长效机制,住建部部长王蒙徽接受公开采访表示,住建部将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推进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立。这意味着,新一轮房改在根本制度上已经做出调整,“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将会逐渐变成现实,商品房、政策性住房和集体土地入市将多路并进。 长效机制:有望打破“屡调屡涨”怪圈 租购并举:削弱投资属性改变供求结构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首次写入十九大报告这一历史性的纲领性文件,这是一个重大的民生承诺,为今后房地产调控和改革确定了方位,也为科学看待房地产问题确立了坐标。” 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报告分析,相比2016年“9·30”调控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2017年出台调控政策的城市,则从东部扩展到了中西部,从一二线热点城市扩散到三四线城市。与此同时,这一轮的调控政策也呈现出新的变化,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政策同步调控,形成“合力效应”。 突出表现就是,房价涨幅得到明显抑制,去库存成效显著,投机炒房空间被大幅压缩,自住型需求稳步释放。尤其是随着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多种手段推进,延续多年的调控屡屡引发房价暴涨的怪圈有望被彻底打破。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我们不能将优胜劣汰等市场法则,简单套用到房地产行业,无视新进城的大学毕业生和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市场作用多一些还是政府作用多一些,必须做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抉择。” |
- 上一篇:安徽省出台政策支持多业态乡村游产品开发
- 下一篇:蚌埠市出台保障房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