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还有没有出路?道理其实大家都懂 2016-08-30 09:17 来源:中国商网 原标题:商业地产还有没有出路?道理其实大家都懂 在业内集体将目光投入到量价齐升、改善崛起的住宅市场时,商业地产高库存、高空置率、低人气的落寞窘境愈发凸显。 现状 商业地产“三化症状”依旧“老大难” 锐理数据显示,成都六城区写字楼整体存量高达5722万平方米。而在集中商业方面,截止2015年年底仅高新区库存就高达1761万平方米,其余五城区库存均超过500万平方米。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成都商业总体存销比达141个月。与冰冷的高库存数据相伴的,是同样冰冷的空置率。以成都商务楼宇为例,目前全市空置率高达41%。 近三年六城区集中商业存量面积(万㎡)对比 商业地产何以陷入如此困境?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失控或许是最根本之源。对此,新出台的“商改住”政策是一剂“退烧药”,但也仅针对写字楼市场稍有缓解。集中式商业处境依然胶着,关店潮和大体量新项目入市,轮番考验着从业者的抗压能力。 2016年初,天府广场营业14年的摩尔百货黯然撤场,开业11年的新城市百佳超市也宣布结业。品牌商业项目仍难逃此劫,今年华润万家各类型门店共减少727家,万达百货计划关闭全国46家门店。与此同时,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成都还将迎来超过20个商业项目的亮相,包括三个万达广场(青羊万达、双流万达、蜀都万达)以及银泰中心in99,还有数度推迟亮相的鹏瑞利国际医疗健康中心。 市场行情在加剧,但核心问题依然没变。早在几年前,业内专家就指出商业地产的三大痛点也是突破点:同质化——差异化制胜之道在何处、边缘化——变革中怎样应对电商冲击、泡沫化——商业模式如何创新。如何让商业项目在低迷市场中成功生存,路子和道理其实大家都懂。 主题化商业 有标签才有差异化生存 尽管同质化是业内普遍认可的事实,但如何破解获差异化生存,鲜有商业项目做得好。实际上,通过借鉴国外的商业发展阶段及成功经验后,我们发现,主题化商业是解决同质化的不错方法。位于日本大阪市的难波公园就是一枚典型案例,以生态主题商业项目直接提升了整座城市的形象。 日本大阪难波公园远景 凭“难波公园“项目名便可知其定位已脱胎于传统商业,尽管它实际依然是一个购物中心与办公楼的综合体。但只有站在稍远稍高的地方,你才会看懂它的完整模样:一个修建在斜坡上的8层城市花园,层层推进绿茵围绕,每一层都布置有独特的景致,树林、草坪、岩石、峭壁、峡谷、溪流、瀑布、池塘。为达到自然生态式的项目定位,在局部设计方面同样“较真”。入口处,是一个被岩石覆盖的空间,仿佛峡谷入口引导人们探寻;暖黄色到桔黄色渐变的条纹造型,给人沉淀的岩石层的逼真感,此外还有设计师营造的小湾、岩洞、河谷等探险般的空间景致,无一不体现生态自然之感。 而开发商们最在意的购物零售特性也并没有被抹去,位于中心区域的三层便是“豪华购物广场“,店面错落有致,并饰有草木植被和水景,给人寻宝般的购物感受。该项目最终获得日本2004年最佳建筑与环境设计、最佳综合项目SADI等奖项。 难波公园随处被绿植包围,层层递进 其实国内不少开发商已在借鉴该模式,西安的秦汉唐,南京的1912街区,水游城等。但多数仅仅是打着主题化的旗号,明确精准的定位、专业技术支撑、细节品质的严苛把控等多方面的主题化落地才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体验式商业 “别说话 用心去感受” 电商冲击的是零售商场,而非商业地产。单纯以购物为目的的消费时过境迁,实体商业更多的担负起提供生活场所、主张生活方式、营造个性场景的角色,就像从物质需求转变为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换言之就是时下被业界说烂了的“体验式消费”,而这些恰恰是电商难以提供的。尽管被说烂,但真正将体验式三个字嚼透的不多。一般将体验式粗暴的理解为“去百货业、去主力店、去购物化,提高餐饮、娱乐儿童等业态的“的趋同手段,结果反而又引发新的“体验式同质化”现象。 所谓“体验式商业”,是区别于传统商业以零售为主的业态组合,其更注重消费者的参与、体验和感受,并对空间和环境提出感官要求,使之成为工作和家庭外的“第三空间”。换言之,体验式就是要让你“别说话,用心去感受”。上海K11便是国内体验式商业范例之一。 上海K11楼体外观 上海K11的商业面积仅4万平方米,最顶三层为停车场,还有三层位于地下,除了位于核心地段外,这个自身条件并不十分优秀的商业项目,却成为上海文化艺术人群的乐园。 近20%的零售及餐饮品牌首次入驻上海、地下三层作为艺术展览中心、0距离的生态农场、随处可见的原创小众门店、牺牲空间而设置的随处艺术小品景观、突破传统的自由穿行动线、浓厚的艺术氛围营造……业内对K11的“体验式”特点总结了很多,有一个共通点或许可以总结,即个性、创意的身心体验感受。 上海K11的生态农场及公共区域内的艺术小品景观 “真正的场所并不存在于大楼之间,而是存在于人们值得记忆的体验中”,美国著名建筑师Curtis J. Scharfenaker点破了体验式商业在“场所制造”上的意义。对于K11的消费者来说,去K11看艺术展充电、与职业玩家级别的店主分享共同爱好、在艺术展品中培养美感、购买个性商品以彰显自我标签、激发创意见识、甚至结识志同道合之友,这些丰富的自身体验需求成为去K11的主要动力,周边购物反而退为附属消费行为。 上海K11内的互动体验课程及艺术展览 主题化+体验式“双打” 无敌是多么 多么寂寞 相比于需求旺盛的住宅,决策正确与否对商业地产来说尤为关键。毕竟商业项目资金需求大、回报周期长,不像高周转的住宅见效快,一招棋错将带来致命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