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虚崩溃?这家房企凭啥能逆市增长30%!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18-02-26 11:44
天奇网 free pron video 91pron 广宗杀人案 永丰社区 永丰在线 杭州361黄金网

  “被迫关门,全怪马云”。电商冲击下,实体商业处境不妙,商业地产也是一片风声鹤唳。

  然而有家主要做商业地产的百强企业,商场人流却每年增涨了30%,去年租金上涨了30%,他们还有信心保持这样的增长。

  奇迹的实现靠什么?靠两个1:1:1!

  首先,在他们最新的5年规划中,商业运营、项目开发、资本运营在公司所占的重要性,是1:1:1。而之前,他们靠金融创新,从国外借到了年利率只有3的钱,要知道很多地产公司借钱年利率高达13个点!更神奇的是,他们的贷款本身能赚钱……

  其次,他们打破了以前购物中心零售70%、餐饮15%、配套15%的所谓“黄金比例”,改为1/3餐饮、1/3零售、1/3配套的1:1:1。而那配套的1/3里,有大量增强情感体验和互动体验的场所。

  这家地产公司就是宝龙地产,为了搞到他们逆袭的秘籍。日前,明源君在上海对话了宝龙地产副总裁、首席财务官廖明舜,他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

  逆袭的秘密之一:互联网进化

  宝龙敏锐地发现,大家的消费习惯变化了。

  以前大家是先去逛街买东西,肚子饿了找吃的。现在则是直接奔着看电影、玩而来,间隙看到丝巾不错、领带不错,顺便买回去……

  有的商业地产认为,人流是最根本的,于是即使做了电商,也要强迫顾客到现场来取货。宝龙认为:不必如此死板,需要到现场的,自然会到现场,比如韩式的衣服比较修身,顾客必然会来试穿;来商场内吃饭的体验,本就和叫外卖不同。

  宝龙不怕电商,宝龙还主动做电商。目前电商已历经O2O和SNS,进入实用大数据。

  宝龙的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阶段:纯O2O,效果不大

  宝龙从互联网公司挖来十几个人,在每个宝龙广场建设一个仓库,搭建了一个电商平台,当时想的是:把10个小时的交易时间延长到24小时,没时间到实体店买东西的,可以到网上继续购买,扩大销售额,同时加强在线体验,这是最初级的O2O。

  但做了一年后发现没什么效果,网上成交占不到正常营业额的5%,消费者对场内的O2O功能也缺乏热情。

  大家分析原因:第一没有淘宝、京东的名气和流量;第二没有双十一等补贴强度,而且不可能像传统电商一样无止境烧钱,这不是一条可行之路。

  阶段:问一问社交,积累大量线下用户

  发现问题后,宝龙开发出新的模式:问一问。

  年流量还比较贵,大家进入宝龙广场后第一件事情是找免费的WIFI。宝龙广场提供的WIFI是免费的,当顾客进入广场切入WIFI。就会弹出一个界面:欢迎进入宝龙广场,我能为你做什么?如果顾客不理,关掉界面就可以继续上网。

  但如果顾客选择说是来吃饭的,就会继续问是中餐还是西餐,选择中餐会问辣还是不辣,选择辣会展示3家吃辣的餐馆,还可以给你导航过去。

  回答以后,顾客还可以选择下载宝龙的APP和微信。用宝龙的APP买电影票,比别的渠道都便宜。刷微信可以免费停车。

  靠这种方式,宝龙积累下100多万的线上活跃用户。这就产生了很好的长尾效应。

  宝龙同时开始提供配送服务,以提高客户、商户的黏性。配送服务看似很重,但在宝龙广场所在的一线城市卫星城或三线城市搞,却很轻资产。雇10个下岗人员,买几辆2轮、3轮的电动车,就足够了。

  有了100多万用户数据后,宝龙开始搞推送,最开始每天都推送,推送100元抵用券等等,但效果并不好,推送出去100单,可能只有1、2单最终会到实体店。而且因为引起顾客反感,许多人还会因为推送把APP删除掉。

  反复总结经验后,宝龙做出了改变。

  首先,只来过一次宝龙广场的,不再推送,来过两次以上的,才看做“有效用户”进行推送。而且,根据客户在每个店停留时间的不同、最终消费的不同,进行有选择性的重点推送。

  其次,也不是天天推送,也不再推送虚假的“优惠”,广场有活动、商家有活动才进行推送,而且推送的优惠是真正花了钱营造出来的实质优惠。

  更极端的,宝龙开始考虑放弃APP,事实证明这是很明智的选择。那是在2014年1月,宝龙已经弄清楚O2O与线下商业的关系,很可能对线下并无裨益,这比同行们早了至少1年。大家在继续烧钱的时候,宝龙已经转向技术和数据实用化的方向。

  积累下用户后,宝龙开始和外界作数据做交换,阿里、腾讯等投资到宝龙的很多商户,也和这些商户数据共享,宝龙和这些商户交换数据,就获得了每个顾客更准确的形象。这种准确的定位就有利于更精准的推送,比如专门推送首饰的消息。

  目前宝龙平台上积累下300万客户,其中活跃3次以上、并有过交易和互动的,超过150万。

  阶段:数据实用化和超轻资产发展

  阶段,效果不错,但自己出的钱也不少,导购屏、WIFI等硬件要花钱,把商户的产品搬到网上也要花钱,一个广场平均花费500至1000万。这是纯投入,而且所有业务压力都要自己折腾,宝龙的核心是线下业务,没道理1块钱做2块钱事情。

  于是更颠覆的设想启动了,宝龙决定对合作方完全开放数据和业务合作,与大量互联网和智能系统公司展开嵌入式开发,同时彻底革新传统的招采模式。

  目前宝龙商业体中的所有的设备,一个广场差不多800万设备,都是别人投钱,宝龙自己一分钱都不用出,比如WIFI、车场、导购屏幕、POS机,合作方得到了需要的数据,宝龙不但依靠大家的力量打通了所有系统、累积下同行们难以企及的精细数据,更通过完全打通所有系统为客户提供了最佳体验。这是宝龙首创的发展路线,同行们还在纠结烧钱怎么回本的时候,宝龙已经大跨步走在精密数据实用化的路上了。

  逆袭的秘密之二:互动体验和情感体验

  上面讲到的互联网发展,按宝龙自己的总结,就是大数据和会员制的一部分。

  而宝龙广场本身也在进步。第一代宝龙广场比较随意,第四代宝龙广场则在业态配比、招商进度、商户品质、租金包的测算,这四个方面都有了严格的标准,在招商的计划、执行、最终检验中实现。

  万达是直到去年才开始大量抛弃百货的,而宝龙很早就处理掉了自己的百货,因为宝龙觉得:小的shopping mall是百货,而宝龙广场是大的shopping mall,就会互相竞争,早期广场入驻率不高自己做百货可以带旺广场,后期则完全没有必要。2013年,宝龙就不再自营百货。

  宝龙广场在餐饮、零售、配套1:1:1之后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增强了客户的互动体验和情感体验。

  宝龙要和商家互动,商家则要和消费者互动。一个人,为什么要去宝龙广场?一定有个情结,现在宝龙就要增强这个情结。

  互动和DIY的情结:

  顾客可以种菜、种盆景、养小猪小狗小猫小鱼乌龟,让顾客来领养,可以经常来看看你种的菜长大没有,养得小猫小狗长大没有。

  顾客DIY很多东西,放在广场里,宝龙代管。

  自然的情结:

  如果广场里有太阳能调节,室内有各种植物园,氧气充足,人很舒服,就会愿意待在那里。

  人文的情结:

  有宝龙美术馆在广场里,顾客可以自己画画,也可以让人教你画画,琴棋书画的文化气息会吸引很多人,画出来的作品商场还可以代售。

  升级版的体验情结:

  之前卖西服就只卖西服,现在则把西服、领带衬衫、内衣内裤、皮鞋皮带都放在一起,可以多种搭配一起试穿,还可以在试穿之余喝杯咖啡,吃点小点心。

  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宝龙广场的人流每年增加30%,每年租金增长也达到30%,其中18%来源于新开业的购物广场,更不容易的是另12%竟然来源于老商户,要知道大部分商业项目都是下滑的趋势。

  逆袭的秘密之三:贷款竟然能赚钱!

  财务成本是各家地产公司最大的支出之一,在过去几年,地产公司借款年利息超过15个点的情况并不少见。

  而宝龙不但借到年利率仅为3的钱,还靠贷款赚到了钱……奇迹是如何实现的?

  一、“内保外贷”的具体操作

  宝龙的金融创新中,利息最少的一种模式叫“内保外贷”。宝龙的“内保外贷”也经历了3级进化。

  先来说一下总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国内出“保函”和国外的金融机构借款,之后再通过合法渠道,让国内的宝龙企业拿到这笔钱。

  国内出保函有三种担保:拿钱担保、资产担保、信用担保,内保外贷的财务成本,大约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利息

  国外量化宽松以后,贷款利率是每年0.25。现在提高到0.5。

  2、国外手续费

  拿保函到国外去借钱,有一定的手续费,是银行业规定的,针对不同的货币也不同,大概是0.6到1.8不等。

  3、国内手续费

  境内银行开保函出去需要手续费,手续费低的是0.6,当然也可能高到1.5,这个也是要看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以及和银行谈判的结果。

  二、内保外贷的三级进化

  宝龙的内保外贷,也经历了三级进化。

  第一代是用钱来担保,纯赚钱的套利产品

  早年国内一年期存款利息上浮后是3.3,而内保外贷的总财务费用是2.55。

  内保外贷的钱还可以用杠杆,100元可以贷到130元。内保外贷的钱即使纯粹存在国内银行里,也是赚钱的。即使减去一定的贸易费用,所剩也很多。

  人民币汇率当时也是一路上升,贷款到期,用人民币买外汇去还钱还可以再赚一笔。

  第一代产品,光财务一年就可以赚数以亿计的钱。

  第二代是用钱和资产混合担保

  早期,宝龙基本以钱来担保贷款,固然可以赚钱,但缺陷在于,用于担保的钱存在银行不能动,那笔钱不能用,而获得的贷款也有限。

  后来,国内存款利息越来越降,而在国外的贷款利息又在上升,还有人民币贬值的因素,套利的空间逐渐就没有了。

  宝龙内保外贷的2.0产品,是用一部分资产一部分现金做担保,最开始和银行谈的时候,非常艰难。谈下来后,商业地产估值一般比较高,于是就获得大量贷款。

  第三代则是纯资产抵押

  宝龙目前实现了纯资产抵押。当然前提是信用很高,银行很认可。

  商业地产相关的资产估值高,钱就够用了。

  三、其他金融创新。宝龙向谁对标?

  内保外贷固然好,但对资金需求量很大的地产公司来说,远远不够。

  宝龙的综合融资成本,已经连续5年降低,2012年的9.5到2013年8.8,再到14年的8.07,15年上半年的7.68。这些都远低于其他民营地产公司。

  内保外贷之外,宝龙还发行优先票据、债券等等。宝龙最新的消息是已经拿到130亿公司债发行许可,其中40亿公开债、30亿非公开债、60亿熊猫债。

  宝龙的财务创新还包括各种费用的支付方式,比如要求财务顾问非和贷款利息一并支付,而不是每年12月20号支付。

  财务部门成为宝龙的赚钱部门,能做到这点,除了上述创新,还因为宝龙财务不同部门向不同的标杆企业对标。

  宝龙的投资者关系学的是世贸,因为它做的比较扎实,但又不是很铺张。

  某百强房企在香港有5组人,每组3个人做投资者关系,做得很深很透;而另一家百强在香港没有任何人,几乎不做投资者关系。

  宝龙则学世贸取中间,宝龙做投资者关系总共就3个人,在中环有办公室,有3个单独办公室和8个固定的位置。

  资金管理和融资,宝龙学的是万科。成本管理则学的是中海,中海成本管理做得很细,误差率最低。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编 辑:chenhong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