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政策与市场逻辑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18-03-09 15:39
91pron video free 99re5久久热在线 广州地铁打架 点击广告赚钱 江西吉安新闻 梅河口杀人 91pore free video ws

控杠杆:政策核心与支撑

  近期我参加了很多会议,发现绝大部分人都在问现在的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不关心GDPCPI了。所以我今天开篇先讲政策。

  那么,政策所锚定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是控杠杆。只要有金融市场就有杠杆,即使不谈二级市场,一级金融市场也是有杠杆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把杠杆控制在合适的水平上,太高了有风险,太低了没有效率。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到:“要推动经济去杠杆,……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可能大家从来没仔细琢磨过“控总量”到底是要控什么总量,这里我先留下这个疑问。政策还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去杠杆,把降低国有企业的杠杆率放在重中之重。十九大又提出三大攻坚战,而防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之首。防风险中间最重要的就是要控杠杆。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也指出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每年有三次重要的会议会对未来一年的经济工作进行部署。第一次就是中央政治局会议,决策层级最高。然后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第二年的“两会”。中央政治局的会议的内容往往提纲掣领,概括性很强。但是唯独这一次,政治局会议提到了一个非常具体指标,就是宏观杠杆率;又明确了一个非常具体的要求,就是“控制”。

  接下来,我们需要理解宏观杠杆率的定义:宏观杠杆率=债务/名义GDP=(总债务/总资产)/(名义GDP/总资产)=资产负债率/投资效率。缩小分子、放大分母都可以实现降低宏观杠杆率的目标。从微观层面看,要降低宏观杠杆率需要降低资产负债率。首先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它是重中之重。同时除了国有企业外,还有其他负债率高的主体。第一类是僵尸企业,过度负债无法清偿;第二类是房地产,房地产本来就是一种高杠杆的活动;第三类就是地方政府,当然地方政府债务不仅是地方政府的表内债务,更多地是融资平台。融资平台在法律上已经被改造为地方国有企业,因此又转化为了国有企业杠杆率的问题。

  以上是降低分子的方法。我们再看看如何提高分母、把投资效率变高。

  我们通常认为,提高投资效率并不容易,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等,这些在短期内都无法实现。但同时,经济学里面有一个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投资规模过大,可能导致效率偏低,所以有必要控制过度投资。过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了很多外部性很强的项目,而外部性在财务上无法核算。单从财务核算的角度上看,这些项目的效率偏低,影响财务的可持续性,未来将有所压缩所以,2018年就在压缩投资的规模,保重点项目,一般性项目的重要性靠后。

  如果我们回到杠杆率的的最初公式,即总债务和名义GDP的比值。这可以理解为给定名义GDP增速,首先要把债务总量控制住,这就是“控总量”的含义,实际上是要控制一个总的债务融资水平。

  控制债务总量的方法很多。例如广义的MPA,能够涵盖表内外融资,就能够实现控总量的目标。可是在控制总量的同时,又不能让经济增速过快下滑。这要如何实现?这就要靠优化社会融资的结构来实现。按照社会融资规模的定义,就是所有的从金融机构流向企业的资金,在实际统计层面上,则是银行理财、信托理财等的加总统计。大家想一想,银行理财跟信托理财、证券资管理财这中间有重复统计的部分吗?当然会有。如果把这一部分重复统计的拿掉,可能经济也不会明显下降,由此就可以在分母不下降的太快的情况下,以更快的速度压缩分子,从而实现一部分降杠杆。

  理解这个之后,大家就能明白2018年以来的所有监管政策与政治局的部署,本质上都是围绕着“控杠杆”的。资管新规要打破刚兑,为什么打破刚兑是去杠杆呢?因为资本充足率本质上是对杠杆率的控制。金融机构表外扩张没有资本充足率的限制,但在刚兑的情况下,还是需要金融机构以表内资产承担表外的风险。没有资本充足率的限制意味着表外的杠杆无穷大。所以,要控制杠杆率,要么打破刚兑,要继续刚兑就需要回表。

  政策规范债券市场业务时,明确讲到了禁止代持,代持为什么存在杠杆偏高?因为代持者没有资金,却拥有资产的所有权,杠杆接近无穷大。对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的管理,实际上也是围绕着控杠杆的核心。

  银行股权管理办法中有一项型要求,即银行的股权资金必须来自于自有资金,以前资管计划或者其他资金都是可以持有银行股权的。按照现在控杠杆的新规已经不可以这样了。因为但如果连借来的钱都可以作为资本,不也意味着杠杆无穷高吗?所以,现在必须是自有资金。委贷管理办法讲得很清楚,贷款机构不能作为委托贷款的委托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不能作为委托人。因为过去这些也被作为加杠杆的办法。要在压债权融资的时候,不让经济受到大的影响,就需要为经济发展继续能够提供资金,但这些资金却不能够是债务形式的,那就只能是股权融资。

  既然这是中央的核心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平稳地将控杠杆政策推行下去?能够确保平稳推行下去的支撑是什么?韧性。

  第一大支撑是外需回暖。实际上,整个2017年外需表现得特别好,就像开始朱光耀副部长讲的,所有的经济体都实现了正增长。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单看直接的影响,进出口2017年拉动GDP 0.6个百分点,而2016年负向拉动0.4个百分点,相当于多拉动了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仅仅外贸这一部分,就把中国经济增速提高了接近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球经济的回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去杠杆的机遇。目前主要贸易伙伴的加权PMI仍然很高。虽然农历春节前海外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但是到现在,主流观点基本上认为这些市场震荡还不足以影响到经济的基本面。如果是这样,那么2018年中国的出口还是不错,成为中国经济韧性的第一个源头。

  第二大支撑是房地产投资特别是棚改货币化。我们不能忽视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2017年房地产的投资。虽然2016年12月中央对房地产宣布了严厉的调控政策,但同时棚改货币化大力推进。棚改货币化的安置居民不仅不在限购的范围内,还获得了补贴给资金。所以,2017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在严厉的调控之下,完成超过了2016年的增长,回到了2015年之前的水平。所以尽管三驾马车中投资还是下降的,但如果没有房地产的回升,投资降幅原本会更大。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