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商业业态跨界融合 体验迈向高层次 代表性事件:上海大悦城二期以摩天轮为标志引领场景革命 关注理由:近年来,商业项目纷纷加大餐饮和娱乐比例。但是,体验业态并不等于体验商业,体验商业的品质、场景与服务是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领先企业开始尝试商业与文化、旅游、科技的跨界融合。苏州诚品打造成一个集结文化、表演、艺术、商业、观光于一体的跨界创意平台,给了消费者全新体验。上海大悦城二期运用摩天轮、艺术街区、创意装置等场景激发想象空间,营造立体和精神层面体验。早期的商业地产的创新更多的是停留在建筑外观设计的创新上,这种创新不仅不能够直达消费者的内心,而且有时候还弄巧成拙,给商业业态在运营上造成了一些硬伤。 2016行业四大趋势展望 一.从互联网+转向商业+ 近两年,中国实体商业一直在苦苦探索互联网+,如今终于意识到互联网+是互联网主导下的商业,重模式而轻服务,重价格而轻品质。新一代商业先锋开始尝试商业主导下的商业+:商业+文化+旅游+科技+健康等等,商业+既不固守传统,也不单纯比拼价格,而是强调营造有品质的生活方式,将体验做到极致。互联网只是实体商业工具之一。亚马逊的线下书店业绩再次超过线上,让实体商业多了一份信心。 二.创新业态更受关注 个性化消费时代来临,“反同质化”潮流开启,设计师概念店、买手集合店当红,诸如D2C、素型、诚品、方所等正兴起。同时,包含马术、海族馆、击剑、医疗、跨境电商、虚拟现实、创客工场等全新业态甚至成为购物中心的主题卖点,比如成都鹏瑞利龙之梦购物中心打造一个28万平方米体量的“国际医疗健康中心”,协信星光广场成为顶级跑车品牌赛麟(SALEEN)中国首家官方城市展厅,内部设置特斯拉充电桩。 三.进入资本导向时代 商业地产开始更加显现其资本属性。当开发商更多地抛弃散售模式而选择持有物业之后,如何通过资本通道退出更为重要。除了常规的上市路径之外,资产管理公司股权置换、有限包租、众筹等创新资本化工具开始出现,万达为旗下轻资产万达广场融资成功推出“稳赚一号”。资产的抛售与并购也更为常态化。 四.行业两级分化加剧 在行业整体性出现销售与利润下降的同时,也有一些购物中心与品牌商逆势增长,如印力印象城2015年继续保持了20%以上增长,优衣库开店速度与销售也同步增长。未来行业集中度预计将进一步提高,专业运营的价值更加彰显。 专家深度点评 商务部市场运行专家、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认为,通过盘点2015年商业地产行业可以发现行业几大特点: 一、行业呈现整体困难。从新项目到成熟项目,从开发商到品牌商,从低端超市百货到高端奢侈品,行业呈现整体性困难,业绩增长是例外。挑战既来由自行业内部,如商业规划失控,许多地产商业项目供应量过大,也有电商冲击、经济下行等外部因素。 二、行业创新变革加快。在挑战面前,企业积极探索创新变革,从020线上线下融合到文商旅等产业跨界融合,商场开始尝试去购物化,增强体验与服务。写字楼开始尝试去办公化,引入医疗健康、文化、创客等全新业态,苏州诚品等样板项目备受瞩目。 三、行业分化重组加剧。一年内,仅北京城就出现了四大并购案,与此同时,以万达为代表一批专业和知名开发商开始尝试轻资产模式,行业分工出现有轻有重,专业的价值更加彰显,开发、资本优势开始让位运营,回归商业本质。 关于2016年行业发展趋势,王永平认为,从互联网+走向商业+是个值得关注的重大变化。之前,商业地产业界普遍把困难主要归结于电商造成的,对于自身运营方面的问题认识不足,对于电商冲击的应对总体也处于被动式,被电商左右,只是在互联网+上做文章。现在觉醒过来之后,业界开始找到了新的方向,以商业为主导而不是互联网为主导,积极向商业+方向探索。(凤凰地产) 共2页 上一页 [1] [2] 商业地产突围遇“中年之殇” 租售比已接近警戒线 昆明购物中心青睐节日经济 商业地产需精细化 泰笛携手万达玩跨界 互联网+商业地产续写新篇 商业地产库存承压 全国写字楼空置率近两成 两会过后商业地产路在何方?四大利好来袭! 搜索更多: 商业地产
商报排行
商报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