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中心的定位,就是面对大多数人的,由大多数人来决定喜欢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租户组合。”丁晖表示。宜家购物中心的发展计划主要是关注像包括北、上、广、深、武汉、重庆、西安、杭州、南京,这样中国前15名的核心城市。 “我们还是比较讲究节奏,而不是速度的。”丁晖表示,宜家计划未来每年打造1-2个荟聚中心,更重要的是想确保每个项目的品质和影响力,而不仅仅是数量。 李楚华:创新科技赋能下商业体正经历新的迭代 在几年前实体商业被问的最多的问题是,电商对于实体商业的冲击到底是多少。对于这个问题,印力集团副总裁、首席财务官李楚华给自己的答案是,电商对实体商业没有形成真正的冲击。 “从2014年起,我们在内部谈论的就是如何拥抱互联网。”李楚华表示,从互联网电商到O2O,再到科技赋能,这中间经历的不是某种模式颠覆另一种模式,更多的是互联互通。 几年前当印力开始探索O2O的时候,当时所探讨的技术在今天是完全没有的。 印力目前关注的技术,一是人脸识别。通过这一技术,商家希望知道消费者到了哪个场、喜欢什么、为什么而来、一个月来多少次、来了以后消费什么以及轨迹如何。 此外,智能停车系统和人工智能与商业的结合也被看好。李楚华表示,停车难一直是购物中心的难点。现在一些公司通过智能停车系统,已经能够找到智能停车的解决方案,另一个关注点则是人工智能。 李涛:星巴克在为推出新产品做尝试 在星巴克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涛看来,星巴克提供的不只是咖啡、场地,还有服务。 “做所有零售行业的人,一定会非常强调他的产品,因为好产品是一个基础。但是最终交到消费者手上,除了有好的产品以外,与消费者互动的方式、服务的方式,也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和产品的成功性。”李涛表示。 从2011年到2018年提供给消费者的饮料,从120万杯到现在的每周1000万杯,这些数字变化背后,不只是员工的数量从8000多位到现在的50000多位,李涛和他的团队还做了很多尝试。 在几个重点城市,去年年底星巴克在上海一家体验店里出售比利时巧克力、啤酒,卖意大利的高端面包。在上海通过这家大店不断做测试,来决定下一步要做什么。 “今年在上海一定会产生一个独立的,不同于原来星巴克咖啡店的独立品牌或者业态出现。这就是我们在试验中学习到的。”李涛说。 但捷:言几又要做的是一个生活方式的平台 很多人问,言几又是什么含义?其实就是把建设的“设”字,分开拆开来的意思。 “我们需要做的是一个生活方式的平台。我们既是以书店为核心的文化消费平台,也是以书店为核心、并围绕书店做生活方式的空间。”上海言又几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裁但捷表示,言几又也在往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很多领域扩张,比如有自己的咖啡馆、文创产品,还结合了与新零售消费相关的很多品牌。 言几又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几个核心能力上。 首先是设计能力。通过设计能力的不断提升,让消费者进入场景,提升他们的喜欢度和舒适感。但捷认为,这就是在线下去消费的原因。“如果去到一个没有设计感的空间,你很难让消费者进去,哪怕是一个书店。” 其次是书店力。对于书店来说,核心在于选择产品的能力。这个书店力不同于在线上消费,言几又更多的是在推荐,让人找到很多此前不知道的产品,这是一个推荐力和筛选力的过程。 林依轮:我也曾担心饭爷的销量 产品都离不开销售 在“饭爷”品牌创始人林依轮的自我介绍中,可以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接地气,又拥有敏锐商业头脑的团队引领者。 林依轮坦陈,饭爷在做第一瓶辣椒的时候,他很希望卖出去第一瓶,大家吃到之后,还想去购买第二瓶。“这就是我的想法。不管是普通创业者还是明星创业,离不开实体,也离不开销售。”林依轮说。 林依轮认为,也许很多人可以做一个不错的产品,但做出产品后,怎样把产品变成商品,却令很多人感到困惑。如果产品上架之后却没有人去购买,或购买之后没有复购,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 然而林依轮却成功地将其做出的产品,完成了到商品的跨跃。“不仅是线上我们有品牌销售,在线下,我们差不多也有3000家门店。从效果来看,我们试吃购买率达到40%,重购率也达到40%。”对于这样的效率,林依轮感到很自豪。林依轮认为,有好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寻求品牌的融合,找到更新的突破点,放大势能。 张宏俊:数据与实体相连接生成生产力 将是未来的趋势 线上线下融合,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然而融合并非简单的导流,还包括线上线下如何在业务和数据方面融合。 随着大部分实体商业数据化转型全面开始,上海汇纳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宏俊认为,线下实体商店对数据战略以及数据资产化的意识开始萌芽,在融合的过程当中,实体商业慢慢觉得数据也是一种资产。 张宏俊认为,数据资产管理不是数据管理的平台,而是要有其管理体系,需要盘点、评估、管理、运营。 此外,互联网巨头纷纷入驻实体商业,掀起了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实体商业新的浪潮。然而实体商业大数据研究的视角,与互联网企业并不相同。而两者相通的,是关于场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