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长沙市住建委对此做出回复:“作为市政府限购政策执行部门,对于“6·25”新政只能严格执行,精准落实。望您理解!” 鉴于此,当前政策下,要买第三套房或更多的房子彻底无望。 刚需之外,第二套房的改善性需求虽未被封杀,但其购房压力也直线上升。 记者从不同信源获悉,长沙楼市“6·25”新政出台之前,湖南省委某主要领导亲自暗访长沙楼市,对不少乱象颇为震惊、震怒,严令整顿。 《湖南日报》为何严厉批评本地房地产政策 责任编辑:tll “当前长沙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要矛盾不是供需矛盾,而是炒房与反炒房的重大斗争。”6月25日,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下称“6·25”新政),被部分业内人士称为全国最严厉的楼市新政,限购、限售、首付比例、购房资格等都收紧,全面打响“反炒房”歼灭战。 6月26日,湖南省直单位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印发《关于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的通知》“补刀”:缴存职工在长沙市限购区域内购买家庭第二套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60%。 欢呼之时,也有一批人表示委屈。一位声称辞去广州高薪工作后落户长沙的购房者在长沙市住建委信箱中留言说:“我们都是真正的刚需,也是诚心诚意想回长沙发展,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现在突然换了政策,如果长沙对我限购,那我将面临‘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衷心希望政府能考虑到我们的难处,针对不同需求制定出相应利国利民的细则。” 炒房客首当其冲。针对个人,“6·25”新政明确长沙本市户籍家庭在限购区域内已有1套住房的,取得不动产权属证书满4年后方可购买第2套商品住房;市外迁入的户籍家庭,落户满1年且在本市稳定就业,或在本市连续缴纳24个月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在限购区域内限购1套商品住房;暂停企业在限购区域内购买商品住房,已购买的商品住房须取得不动产权属证书满5年后方可转让…… 据了解,长沙楼市新政之前,作为湖南省委机关报的《湖南日报》在6月19日刊发了调查长沙楼市乱象的监督稿件,批评长沙“调控政策前后不一,强化看涨预期”,然后连发4篇社论,毫不讳言地指责:“如今,房价高居不下、市场投机盛行,老百姓不高兴、不赞成、不答应。这就说明,我们在这一领域的工作有不到位的地方,离群众的要求还相距较远。” 6月25日 ,长沙市住建委“痛改前非”:针对媒体爆料的85岁老人和12岁小孩购房的现象,以及存在的企业购房和部分家庭通过离异来获得购房资格等问题,规定父母投靠成年子女落户不满2年的,不得作为单独家庭在限购区域内购买商品住房。未成年人不得单独购买商品住房。落户学校集体户口的在校大学生,不得在限购区域内购买商品住房。夫妻离异后,任何一方2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 可是到同年8月,长沙发布人才新政细则:大专以上学历、长沙工作且有一个月社保的人士就可以买房,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者无需社保,迁了户口就可在长沙购房两套。市场普遍认为,这一系列细则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为限购松绑,吸引购房大军。 对此,《中国经济周刊》曾于2017年9月刊发报道《频现“秒光”盘,购房指标被炒至10万元,长沙楼市被新政激活?》,今年5月底再次揭露当地盛行各种方式创造“刚需”(详见《长沙楼市库存真的告急?》)。当地媒体还爆料85岁老人和12岁小孩购房,众声喧哗。 2017年3月18日长沙发布的限购政策称,非本市户籍家庭要在长沙市连续缴纳12个月以上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证明才能购买一套商品住房。 一场轰轰烈烈的斗争开始,炒房客、黑中介、部分开发商以及相关部门的“内奸”均被视为“敌人”,《湖南日报》甚至将其类比为“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些不法资本家试图通过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挑战新生的人民政权”。一时间,风狂雨骤。 落户政策一年内再次翻转,刚需群体迅速萎缩。 作为湖南省委机关报,《湖南日报》如此严厉地批评本地的房地产政策,其风向意义不简单。《湖南日报》一篇题为《不能让长沙成为投机者的乐园》的文章透视了当前长沙房地产市场“高烧”不退、炒房成风的表象,分析背后的症结指出,现阶段长沙房价高企,并不是供需矛盾,而是炒房投机行为作祟。 6月19日,《湖南日报》鲜明表态:一座被房价绑架的城市,四处“抢人”又有何用?万千优秀人才,如果居不易、望房愁,又怎能把心留住?而是要“通过房价洼地,打造人才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