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持续消化银行不良资产。经过近两年对新常态的适应和对逆周期经营模式的探索,我国银行业加速了坏账处置,参与分享营改增和降税减费的政策红利,行业整体经营状况好转。从上市银行的数据来看,利用顺周期积累的坏账准备和新增的拨备核销已暴露的呆账,一、二级资本都充足,不良率稳中有降,业绩与欧美银行的差距极大缩小,基于互联网提供的部分金融产品和服务领先全球。 银行业也经受了房地产调控(房地产抵押物价值为未偿还余额的五倍,具有足够的安全厚度)的考验,不良率远没有外界估计的高,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乱象可能导致的各种风险,并没有给主导我国金融体系的银行系统带来无法承担或吸收的损失。 3.管控政府和国有企业债务规模。注意平衡好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通过硬化预算约束管控债务规模,制止政府债务和国企杠杆率上升的势头,特别是透支国家信用基础的不良融资行为。 加强财政和国企现金管理,下决心不再补贴银行。将部分财政类存款用于归还到期债务,将部分国企银行存款用于归还到期贷款。 通过立法严禁并处罚扩大赤字预算的行为。严格控制国债、地方债券的发行规模,逐步减少存量规模,整顿、清理地方隐性担保的各种形式平台融资。 鼓励金融部门与政府开展财务合作。包括采用服务购买的方式聘请金融机构参加政府债务管理,开展法治化、市场化债转股,合作设立PPP、产业引导基金等。 停止财政对一般国企的投资、财税补贴。同时,加强国企的资本管理和融资效率考核。 第三,缓解房地产市场租售不协调问题。通过行政手段限购限售只是短期的对策,长期发展房屋租赁市场,推进棚户区及农民房改造,并改革房地产相关税制,形成租售并举的市场理性预期。建议将土地转让收入改为中央与地方共享、开征房地产资产持有税、空置调节税,免征或减征房屋租赁所得税,引导地方加大土地供给和公租房屋建设,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禁止金融部门为多次投资或投机房屋提供杠杆融资,强化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约束,限制与开发配套的社会融资的比例。 第四,促进大规模内需消费和城市化跟上工业化进程。未来,房地产置业与租赁、城市化人口和年轻一代消费是拉动内需增长的主要力量。财政支持促进内需增长和消费升级,需要找准环节,比如对消费者进行补贴,对租金支出可免税等;金融部门应提供配套投融资和消费支付服务、租金贴现融资或证券化服务。 第五,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和强化预算监督并举。坚持改革创新与强化监管监督相协调理念,构建新型金融监管体系和预算监督体系,并做好体系的协调配合。在整顿金融秩序、严肃财经纪律中,有必要将协调财政与金融的关系纳入新设的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的职能,站在更高的定位上与财政部门、其他经济和产业部门对接和协调,参与国家财税、国企财务等深层次改革,将金融稳定体系的外延扩展到相关财经领域。另一方面,有必要加大行政督导、违规行为处罚的力度,将审计监督、行政监督上升为到国家层面。 此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新创业、绿色发展、一路一带战略落地、普惠金融等民生服务获得感、社会发展红利分享、降低息税成本等其他供给侧结构改革任务方面,财政金融也需要相互协作和配合。 三、理论分析:财政与金融被称“夫妻”、“兄弟”、“连体婴” 1、厘清财政与金融两个中文的英文同源性 我国经济生活和理论研究出现了很多热词,术语或概念被层出不穷的创造出来的现象值得关注和探究。新词多使用于时代特色情境、缺乏标准含义,而常识性的概念稳定,也可被赋予时代内容。 在英语世界中,涉及商业主体或政府及社会机构的货币资金收支或筹措和使用资金有关的事务或活动,包括企业及家庭理财(财务)、公共财政收支或预算管理、社会信用或金融行为均使用一个单词——Finance来表达。英语词典一般释义如下: Finance[作为名词(noun): 1 the commercial activity of providing funds and capital 2 the management of money and credit and banking and investments 3 the branch of economics that studies the management of money and other assets 作为动词(Verb): 1 obtain or provide money for 2 sell or provide on credit 作为动名词Financing和形容词Financial,含义也相当丰富。] is the commercial or government activity of managing money, debt, credit, and investment. 可见家庭财务、商业理财、公共财政与金融事务等在英文上具有同源性,汉语用多个词来分别表达Finance的多个内涵,这容易在使用时忽略它们同源或同质的一面,在研究和实践也容易将它们分割开来。厘清概念来源之后,接下来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是公共财政与货币金融在理论与实务上又存在什么关系及如何利用两者的关系处理好当下经济金融热点问题。 2、学理上的财政与金融 在现代经济学领域中,财政学和金融学系紧密相联,各有侧重又存在诸多内在交叉,二者长期共存,需要不可分割、融为一体地研究。公共财政研究政府预算收支活动,金融则研究社会经济主体包括非盈利机构、企业和家庭之间的货币资金活动和交易行为。从社会资金配置的角度,财政与金融均可作为政府筹集和运用社会资金的重要手段,财政在为国家治理体系服务同时,也为金融提供部分负债来源和资本投资。将公共财政与货币金融理论融为一体,可形成一门宏观经济学科——财政金融学,综合研究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在筹措、配置、平衡与调控、风险管理、监督管理等过程中的矛盾或相互关系,为宏观经济运行和管理的效率问题提供理论上的解决方案。 有学者将财政学与金融学比喻成“夫妻关系”,也有称为“兄弟关系”,也有比喻成“连体婴儿”,总之两个学问很难以“分家”。改革开放以来,融入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金融学的创新与进步较大,而更多与国家治理相联研究的财政学变化则不大,需要汲取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跟上时代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后的财政与金融教研一直安排在同一团队,将财政信贷综合平衡作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黄达、陈共、王传纶、周升业、侯梦蟾等教授在这方面做出了杰出的创始贡献。其中以周升业、侯梦蟾(1963)合著的《信贷收支差额及其弥补问题》一文为标志,研究成果引起国家决定层关注,长期为国家决策提供智库服务;以黄达(1985)著作的《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一书为标志,形成人民大学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系统理论学派,是有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分支理论的重要创新。 3、实务上的财政与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