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委召开会议明确今年工作任务,因城分类施策成重点。今年1月,各部委工作会议陆续召开,明确2017年工作任务。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强调根据供需形势因城因地施策,建立住宅用地供应分类管理制度,对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应,调整结构,提高住宅用地比例,对去库存压力大的三四线城市要减少以至暂停住宅用地供应。1月6日,央行强调要因城施策,继续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1月10日,银监会提出分类实施房地产金融调控。同时,各部委积极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发改委表示“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政策组合”。农业部强调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财政部表示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环广州、深圳周边城市调控加码。3月,广州限购升级并扩大限购范围,深圳对商办进行调控。随后,环广州、环深圳两市周边的珠海、惠州、佛山、东莞、江门、中山等市同步限购。其中,针对非本地户籍居民购房的社保或个税缴纳年限,东莞、中山、江门对实施差别化政策,珠海最为严格,提高至5年,并将全市范围内的所有户型住房纳入限购范围。清远、惠州严格加强监管。 2. 地方因城施策,调控政策分化明显 强化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市场平稳发展。从此轮调控政策来看,政府多管齐下,抑制过热的投资投机需求,稳定市场环境,促进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政府施策手段也更多样化,注重因城、因区施策。城市群各城市间调控将继续协作发力,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在金融、土地等方面联动施策,城市内部也通过多类政策协同配合。未来金融政策、土地政策方面也将进一步强化。金融信贷端口收紧将是大概率事件,除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优惠、放缓房地产贷款增幅外,也将适时收紧信贷政策,严格房地产市场金融监管,抑制投资投机需求。同时,地方政府也将继续加强对土地供应的管理,合理安排供地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推动市场走势将更趋于理性。 地方响应中央推进棚改建设。山东指出要大力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商品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充足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基本实行货币化安置。2月13日,山西省住建厅披露2017年对房地产相关领域的工作目标,表示要加快实施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进一步打通去库存与棚户区改造之间的通道,加大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力度,促进库存商品房改造为安置住房。3月2日,涞水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调控商品房市场的若干规定》,提出盘活存量土地,加大棚改力度,增加住房供给。3月10日,滁州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强调要做好棚户区征迁安置工作。6月12日,三亚出台《三亚市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并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作为实施主体承接棚改服务。 推动人口均衡发展。1月25日,国务院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出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引导人口流动的合理预期,畅通落户渠道,到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人口均衡发展国家战略,强调注重人口内部各要素相均衡、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动、人口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战略导向。6月16日,济南《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就提出,取消投资纳税、购买房屋等落户限制,调整完善人才引进、政策迁入、亲属投靠、居住就业等落户标准,适应省会城市中心、次中心、卫星城不同区域发展需要,实行分区域分类别户口迁移政策。 加强金融管控,防范金融风险。今年上半年,各部委多次强调防控金融风险,均强调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2月14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备案管理规范第4号》文,对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投资热点城市普通住宅地产项目、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融资用于支付土地出让价款或补充流动资金等5种行为进行规范。2月17日,央行发布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要求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对企业债务风险、银行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变化情况、房地产泡沫风险等领域的风险监测分析。4月10日,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建立全口径房地产风险监测机制,将房地产企业贷款、个人按揭贷款、以房地产为抵押的贷款、房地产企业债券,以及其他形式的房地产融资纳入监测范围,定期开展房地产压力测试。自去年8月份以来,针对房企的资金监管逐步趋严,此次房企融资渠道限制扩散至私募资管,房企资金监管进一步趋严。同时中央还加强了对政府土地储备相关的金融管理,在明确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的土地储备项目应当有稳定的预期偿债资金来源的,同时要求不得承诺将储备土地预期出让收入作为融资平台公司偿债资金来源。 2017年06月30日20:29 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 坚持住房居住属性,分类调控、因城施策仍是2017年房地产政策主基调。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报告明确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的宏观目标,强调今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针对房地产方面,明确今年房地产市场的三项重点工作: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因城施策去库存、坚持住房居住属性。同时,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今年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加快居住证制度全覆盖。 土地改革不断深化。1月22日,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的试点方案》,对全面开展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试点作出部署,要求到2018年年底,在相关地区建立符合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要求,产权明晰、市场定价、信息集聚、交易安全的土地二级市场。2月4日,国务院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对国土空间开发、资源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和保障体系建设等作出总体部署与统筹安排,首个全国性国土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印发。《规划纲要》明确到202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国土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到2030年,以重点经济区、城市群、农产品主产区为支撑,重要轴带为主干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人口集疏更加有序,城市文化更加繁荣,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完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图:近年棚户区改造计划量及完成量 京津冀城市群:环京、环雄安限制力度不断升级 中央深入研究房地产长效机制,推动市场平稳发展。2月2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深入研究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和基础性制度安排。住建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提出,现在具备了建立房地产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的条件。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3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围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进公开。通知强调,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准确及时的房地产市场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做好对差别化信贷、因地制宜调控等房地产政策的解读工作,正确引导舆论,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信息公开,严格规范房地产开发和中介市场秩序,防止虚假宣传、恶意炒作等加剧市场波动。4月25日,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振兴实体经济,要加快形成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图: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关键内容 2.2地方楼市限售政策扩围,成新一轮调控升级主要手段 中西部城市群:中心城市调控加码,周边三四线城市陆续开始调整 货币政策强调注重稳健中性。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强调,要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流动性闸门,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因城施策,继续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会议指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3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等答记者问时表示,住房贷款在中国还会以相对比较快的速度发展,但是确实要适当平衡。随着住房产业的政策调整,估计会适当放慢。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17年第一季度例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