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基本背景就是新经济,我们在高科技领域跟美国还有很大差距,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对美国最有竞争力的行业是什么?不是高科技,是纺织家电,这是我们的优势行业,如果真的要削减贸易逆差,美国完全可以加大技产品出口,但是美国一直在限制。贸易战他瞄准的是我们的高科技行业,这个行业是美国有优势的,不是我们有优势,他打的是我们的产业升级,这就是打着贸易保护主义旗号的赤裸裸的遏制。 今天的中美经贸关系,绝对不是过去40年的中美经贸关系,也永远回不去了,如果要类比,也是80年代日美的经贸关系,因为中国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新兴崛起大国与在位霸权国家的贸易战,这是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必然也必将面对的挑战。我们来看,认怂行不行呢?当年日本认怂了,但美国一直追着日本打,日美贸易战从纺织、钢铁、家电、汽车一直打到电信、半导体,一直到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日方节节退让甚至无原则顺从,但美方却步步紧逼,直到日本应对失当、国内资产价格泡沫崩盘,日本金融战败,陷入失落的二十年,再也没有能力挑战美国经济霸权,日美贸易战才宣告结束。 第二类观点是强硬论。这个观点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我们在经济上快速追赶美国,但是在科技、军事、金融实力上两国差距是巨大的。我们看金融实力,全球的外汇储备美元占63%,人民币只占1.2%。全球军费开支,美国是中国的三倍多,比后面十位的总和还要多。而且,坦率的讲中国在对外开放领域有很多事要做,在全球来看,中国服务业投资限制程度是很高的,内容审查、股权比例、行业垄断等等,我们在服务业领域有很多要改革,为什么服务业要开放呢?在中国的各行业所有制结构中,那么大家可以看到制造业国有比重只占10%,80%是民营和外资企业,它是开放的全球竞争的,所以中国制造效率很高、很强大。但是我们的服务业国有比重高达70%-80%,效率低下,竞争力差,所以我们的服务业面临着对内和对外的开放,我们自己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所以相对认怂和强硬论都是被别人牵着走,我建议采取无视论,不要管它,我们要立足于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根本,根基,中国内部还有很多民生保障问题要解决,做好自己的改革开放,历史和人民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图表 中国OECD外商投资限制指数较高(2017) 图表 中国服务业限制程度普遍高于国际水平(2017) 图表 中国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所有制结构(%) 未来中国应以六大改革为突破口,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第一,建立高质量发展的考核体系,鼓励地方试点,调动地方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的积极性。 第二,坚定国企改革,不要动则上纲上线、陷入意识形态争论,要以黑猫白猫的实用主义标准衡量。 第三,大力度、大规模地放活服务业。中国已经进入到以服务业主导产业的时代,制造业升级需要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消费性服务业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制造业除了汽车等少数领域大部分已经对民企外企开放,但是服务业领域仍存在严重的国企垄断和开放不足,导致效率低下,基础性成本高昂。未来应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更大程度地放活服务业。 第四,大规模地降低微观主体的成本。减税,简政,降低物流、土地、能源等基础性成本。 第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金融回归本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第六、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居住导向的新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关键是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未来应推行新增常住人口与土地供应挂钩;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长期稳定;从开发商为主转变为政府、开发商、租赁中介公司、长租公司等多方供给;推进房地产税改革,抑制投机型需求。 中央关于房地产的政策,十九大报告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我们既然讲长效机制,究竟什么是房地产的长效机制呢?我5分钟给大家讲清楚,如果5分钟没讲清楚说明根本就没研究清楚。 房地产怎么判断?我研究了10年房地产,我把10年的研究结论归结为一句话,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这个分析框架已经成为业内广为流传的标准框架。去年我们出了一本书叫《房地产周期》,半年七次加印,这本书不是小说,是很烧脑的专业著作,说明是市场还是需要一些专业的研究。 为什么说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长期来说人是房地产需求的根本,土地是供给,金融是杠杆。所以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简单来讲就是供求平衡,以及需求的平稳释放。 我们来看一下,既然说供求平衡,那应该是人往哪里流动,我们把用地指标给他,如果那个地方人都跑了,你就不要再供地了,一定会产生库存和过剩的风险,这就是供求平衡,供求平衡才能价格稳定。那么,中国未来10年20年人口大的流动趋势是什么?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大家做投资一定会成功,国家的城市规划也会更优化。那么,未来中国人口往哪里流动呢?长期以来有两派观点,一派是小城镇派,另一派是都市圈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