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政策不会“一松到底”,只能是逐步放松,试探性推进,原因在于:第一,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房地产行业管理的表述确实出现了大变化,但文字陈述比较温和,这意味着政府也不希望各地推出火爆的刺激政策;第二,“房住不炒”的口号仍余音绕梁,根据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官场文化,“面子”意识还是要有的;第三,本次报告继续强调更好地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要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如果刺激政策出台过猛,导致价格过快上涨,再被舆论关注,或被高层问责,则是自找麻烦。因此,我们会看到一些主要城市试探性地往前推进,不一定把救市政策“一揽子”推出来。这样做也便于把握调控的结果。 第一,行政问责制的阴影尚在,地方官员大多不想触及高层的心理承受底线,不想成为被提醒或约谈的对象; 历史常常惊人地相似,大到朝代更替,小到政策轮回。这就给了爱读书、爱思考的人一种潜在机会:如果能预测未来,就可以顺势而为。只是“势”分大小长短,能真正灵活驾驭的,都是拥有大智的人杰,在芸芸众生中实在不多。 其实,无论北京还是上海,亦或深圳,此前都已经感受到了房地产调控的压力。有人私下里跟我说过,北京远郊区有的县区财力吃紧,工资发放已经受到影响;也有施工企业给我反映,帮深圳有的区做的政府工程,因为地方财政压力太大,无法结算,一直拖着。当北京、深圳这种中国经济状况最好、地方财力最强的城市也呈现出捉襟见肘的状态时,毫无疑问,政策的调整肯定也就不远了,虽然此前我在自媒体上只是谨慎地说:“会放松”,“必然放松”,但未必一下子大放松! 一、羞答答地拿出了那把“夜壶” 三、不会“一松到底”,放松程度会逐步加大 五、结论 此后,我又在自媒体或讲课中多次提及救市政策会陆续推出。2018年12月19日,我又写到:楼市救市大幕继续拉开,将进入"抢需求"阶段……谁早放松谁有利,抢需求阶段开始了! 四、房价会不会继续大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