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卷”到极致的房地产行业,即使拥有先发优势的房企恐怕也无法“躺平”。即使家大业大的万科也在加速转型。在万科近期召开的2020年度股东大会暨2021年第一次A股类别股东大会上,万科董事长郁亮称,集团之前已经下定决心,今年特别明确,要加速转型发展。毕竟“今年钱比过往更金贵、更重要了。” 财经评论员严跃进表示,就近两年而言,部分大型房企面临很大风险,尤其是频频拿下“地王”的企业以及资金、信誉上存在风险的企业,这会成为实力企业兼并购的重要选项。 与前述上升态势相反的是,新城控股从第10名跌至第14名,中南置地第17名跌至第22名,奥园集团从第24名跌至第31名,远洋集团从第38名跌落至第44名。 柏文喜分析,头部房企维持可持续增长动力减弱的主要原因在于规模和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一方面不断挤压这些企业可能的成长空间与增速,另一方面企业规模的增大也导致创新与转型的机会成本与难度的提升。 但如果国企现在凭借资金优势,能够一马当先,在2千亿到4千亿区间以及刚迈进千亿门槛的房企之间互相厮杀,头部房企的排名很可能重来一次。“尤其是‘咬牙’冲进千亿的房企,很可能出现反复,排名被挤占下去。” 在刚刚过去的上半年,头部房企竞争相当激烈,表现呈现两极分化。截至7月6日,在克而瑞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销售额排行榜中占据TOP10的房企(以下简称:top10房企),有5家企业公布了6月销售数据。 种种迹象显示,头部房企或将迎来新一轮混战。 而土地作为地产行业最重要的核心资产,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格局。但集中供地政策,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国企凭借资金优势,大有重展拳脚的意味。 或许没人能够预料到,发生在中小房企身上的一切,开始在头部房企身上上演。 在行业不景气的当下,机构对房企的担忧直接还表现在对房企的评级上。 从土地到销售,再到融资,各个环节都被拷上枷锁。集中供地加剧竞争,全国多城银行房贷收紧消息频传,“三道红线”试点房企商票被纳入监控范围。 随着行业加速洗牌,寡头竞争格局渐显。在行业增速下滑的时候,往往就是公司之间竞争加剧、优胜劣汰的时候,市场正进入一个“低容错”时代。即使是头部房企,市场上的退出或进入也变得稀松平常。 国企优势凸显 据房企公开销售业绩、克而瑞权益榜单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上半年,top10中碧恒万增速垫底,招商蛇口杀入top10阵营,建发房产冲进top20。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上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四年期间,招商蛇口今年是首次冲进克而瑞公布的权益榜单top10阵营,新城控股则首次跌出top10行列。 若从上半年整体业绩来看,这一差距也同样明显。在top10房企中,融创、世茂的增速超过30%,而恒大以2.3%的增幅垫底。 截至2021年7月6日,TOP10房企业绩6月单月、前6月业绩增速表。财经网制图 重洗“排位战” 新的格局来了? 就6月单月业绩来看,融创以45%的增幅遥遥领先,而碧恒万均出现下滑。其中,万科以21%的降幅垫底。这是自2018年上半年以来,万科首次6月单月业绩出现下滑。 而这样的事情正在房地产圈上演。被负债拖累的泛海控股,频频向融创中国转让资产;债务危机同样未解的蓝光发展,又面临着总裁、首席财务官辞职的困境,徒留一位26岁的二代苦苦支撑。 top10房企之间排名的更替更像是头部房企的一个缩影。据财经网不完全统计,在权益销售额排行榜中,与去年同期相比,旭辉集团从第21名上升至第15名,建发房产从第36名上升至第16名,绿城中国从第25名上升至第20名,美的置业从第32上升至第26名。 中原上海地产分析师卢文曦表示,如果下半年,国企还是持续“扫货”,就不排除行业会出现一个新的趋势:国企会持续发力,向前冲刺,弥补一些房企下滑后的空位。 此外,7月2日,瑞信宣布将中国奥园目标价由8.3港元下调至6.64港元,并维持中性评级。瑞信在研究报告指,奥园土地储备收紧将使该公司中期内销售增长率更容易受到政策的影响。 文/王亚静(责编:高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