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同年,坐落于上海南京西路的恒隆广场开业迎客。 这座由香港开发商恒隆集团打造的商业综合体,包揽了当时上海浦西最高写字楼、租金最贵写字楼、以及第一家奢侈品商场的三个第一。在上海人眼里,它带来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奢侈品牌,对商业地产来说,它是中国高端零售的重要里程碑。 6月初,疫情稳定后的上海逐渐放开线下消费,恒隆广场的爱马仕、香奈儿和LV店铺门口一度排起了长队。有消费者称,在香奈儿门口排了一个半小时,还是没有买到想要的黑皮双C logo款鞋子。 某种程度上,一座购物中心映射着城市的消费力、烟火气,更成为城市的话题中心。 2011年,太古汇的落地也打破了广州沉寂多年的商业竞争格局,迄今仍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6月某个周末的一大早,刚结束出差的高达爱好者王森,直接驱车到太古汇。 “我期待了整整一个星期。”让王森期盼已久的是太古汇举办的广州首届高达动客展览,这是广州首次引进、亦是最大规模的高达展览。“很难想象,在广州,在太古汇会有这样的一个展览推出,真是回忆杀。” 37岁的广州人王森对太古汇有着特殊的感情。“十一年前太古汇刚开业时太轰动了,这是广州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端奢侈品商场。”王森回忆道,广州的商业零售发展得很早,但一直没有一家高端商场,很多高端品牌没有进驻广州,跑去了北京上海,“那时候要送贵重的礼物,还要跑去香港买。” 类似的商业故事不一而足。 回首过去二十余年,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上海恒隆广场、上海国金中心IFC、九龙仓成都IFS、上海K11等城市地标陆续落地,港资在内地商业地产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上海滩到橘子洲头,港资们在内地 199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政策,灵敏的香港地产商嗅到了商机。 隔年,和记黄埔签约北京东方广场,成为李嘉诚内地投资房地产的开端;陈启宗拿下上海徐家汇(002561)、静安的商业地块;四大家族之一的新鸿基郭氏家族此时也在北上广购置物业。 上海成为港资们在内地发展商业的试验田。从早期的恒隆广场、时代广场、瑞安新天地,到K11、嘉里中心、会德丰广场,以及近几年的国金中心、兴业太古汇、前滩太古里,港资在上海的商业地产投资从未停下脚步。 2006年一项数据调查显示,一年之内港资在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200亿元。2020年2月,香港置地联合体310.5亿元竞得上海徐汇滨江综合体地块由,更创下了内地土拍市场总价最高的纪录。 在北京,太古地产用一个项目——三里屯太古里,颠覆了内地消费者对于商业固有的“黑盒子”印象。2008年,三里屯太古里开业,开放式、低密度的街区形态打破了传统商业的格局。太古里的到来点燃了三里屯,无数年轻人与酒吧店铺涌入,一起打造了北京最繁华的潮流街区。 近十年,随着北上广深留给优质商业的可拓之地愈来愈紧张,更具消费增长潜力的新一线、二线城市成为了港资们挖掘的新战场,杭州、成都、重庆、长沙、武汉等城市迎来了港资扎堆前来。 2011年2月,九龙仓击败苏宁,以56.4亿元拿下长沙核心CBD一宗地块。2018年,筹备七年的长沙IFS面世,成为华中区首个IFS,开业至今每月平均零售销售额超3亿元。 相比于商业项目趋于饱和的一线城市,港资商业项目给新一线城市带来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曾参与长沙IFS招商工作的Forina称,IFS改变了长沙这座城市的消费文化。 “十年前我刚来项目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未开发的空地,整个团队经常在工地跑。”据Forina回忆,对于长期以本土百货为主的长沙商业市场来说,许多中高端的品牌并没有把长沙作为布局目标,因此当时IFS的招商工作并不容易,“老板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品牌相信IFS,让长沙成为新的消费城市。” 然而,到长沙IFS开业之时,商场内有超过70%的品牌租户均是首次落户长沙。2018年开业的前一周,Forina称自己一直处于亢奋状态,激动得睡不着。 如今不在长沙工作的Forina,每一次回家看到这栋452米高的综合体时仍十分触动。“很幸运见证一个商业的出生和成长,看到它给长沙带来了很多新鲜的消费品牌,还有文化艺术、餐饮口味,甚至顶楼的KAWS都是长沙的新地标。” 年销售额超百亿,港资收租忙 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商业项目,让港资们大展拳脚。 即使近两年整个行业受疫情影响业绩下滑,这些优质的商业项目依旧坚挺,为港资们提供业绩支撑。 2021年,恒隆地产凭借内地的十个商业项目,录得商场租赁收入为46.62亿元,同比上升25%,占集团总租赁收入超六成;其中上海恒隆广场单店的租金收入就达7.82亿元,零售额为恒隆香港零售物业零售额总和的2.7倍。 在内地布局7个项目的太古地产,2021年内地零售物业租金收入为37.41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最为强劲的广州太古汇零售销售额上升33%,出租率为99%。 落地有新天地、瑞安广场系列的瑞安房地产,则在2021年录得持有物业租金收入29.15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上海新天地(零售+办公楼)的租金为4.54亿元,出租率100%。 此外,由于出租率高、销售旺盛、品牌偏高端化,港资商业项目的销售额表现亦不俗。据商业云数据,2021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购物包括上海国金中心IFC、上海恒隆广场、广州太古汇、成都IFS,此外成都远洋太古里、长沙IFS年销售额约超90亿元。 “香港开发商的项目,普遍都能感受到地理区位非常优越,一般就在人流最密集的地铁上盖,和香港的开发模式相似;还有过硬的物业条件,个性独特的装修品味,品牌资源也十分丰富,以及持续的新鲜感。”在房地产咨询五大行任职的李岩说道。 在李岩看来,港资之所以能在内地商业地产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与其慢条斯理的开发节奏以及精细化的持续运营管理密切相关。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包租公” “香港开发商做的一些商场,没有个七八年开不出来。”李岩说道。 以太古地产为例,其在内地市场的第一个项目广州太古汇就花费了10年时间,位于上海的兴业太古汇同样是拿地后15年才开业;上海港汇恒隆广场1993年拿地,1999年12月开出商业裙房,到2006年塔楼完工交付,一共耗时13年;成都、重庆IFS均是在九龙仓拿地后7年才正式面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