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时间,国内多家房企与金融机构合作,如万达投资快钱,平安投资碧桂园成为碧桂园第二大股东,远洋与京东金融平台频繁合作等。房企与金融平台合作当时虽然被各方解读,但是实质具体内容并没有被公布。然而,不到半年时间,双方联姻终有有结晶了。 据了解,目前房企公布的众筹多是通过之前收购的金融平台,投资者现已可以登录快钱平台或下载“快钱钱包”查看项目详情。同时,快钱还将开放转让功能,项目成立三个月起投资者即可选择流通变现。 ●对房企有何影响? “众筹”或加快短期内资金流动 易 居智库研究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从房企参与众筹模式来看,主要有三个动机。第一是快速获取融资,传统购房模式下,是需要走首付加按揭贷款等模式,导致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入市。而目前通过此类方式,能够化大为小,使得普通购房者也有能力参与此类投资;第二是快速降低融资成本,过去对于房企来说,通过 资金回笼等手段,以及银行信贷等方面进行融资,中间有很大时间成本。而目前通过此类方式,使得融资转移到互联网金融平台上,降低了获取融资的行政效率,且此类资金不会中途撤资;第三是尝新的想法,通过和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合作,能够为后续建房和售房模式的创新带来基础,后续也可以扩大楼盘的试点范围。 安 居客最新报告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房产众筹需要开发商在立项之初提前锁定购房人,并用购房人的众筹资金来建房。按照这样的标准,目前既有的众筹模式尚停留在以众筹之名卖房或是投资理财的阶段。但是现阶段更多的通过互联网参与众筹的人士还是把着眼点放在投资本身,他们会把这类众筹的收益与其他的理财产品做比 较,看中的还是其短期的投资回报。但是目前股市火热也带旺了理财产品的受益,商业,目前未必是众筹的最好时机。 满堂红市场研究部高级经理周峰也认为,都是房企在销售压力日渐增大的前提下,自有资金及银行开发贷款都被“捆绑”在项目或用地上,这种新的众筹方式,等于把社会上的闲置资金收集在房企的帐户上,可以加快短期内的资金流动,有利于开发商的持续运营。 ●“众筹”对消费者 有何利弊? “利”: 砍营销费用,降融资成本 记者梳理发现,众筹参与者可以从地产融资、项目营销、房产销售、后期运营等四个阶段实现全程或者部分参与,不仅实现客户定制、定向开发的新产业模式,另外由于减少了财务成本、渠道成本,让房价比市场价便宜。 在 购房者所支付的房款中,土地与税费合计约占到五成以上,资金成本、建造成本、房企净利润各占约一成多,此外,营销费用可占3到5个百分点。其中,土地和税 费是硬性支出,让房企自已承担也不现实,众筹设计者所希望的是降低营销费用和资金成本。于是,各类产品通过各种去中介化的方式,努力砍掉这3到5个百分点 的营销费用,使开发商和购房者达成共赢。平安好房的系列众筹产品即是其中一个代表。 “弊”:暗藏风险和不确定性 不可否认的是,看上去很美的“众筹买房”、“众筹建房”对于普通购房人很有吸引力,毕竟可以花更少的钱买到心仪的物业。但是其中暗藏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亦是不容忽视的。 广州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开发商表示,目前企业拿地的主要途径仍然是参加招拍挂,在土地稀缺的一线城市,开发商很难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土地,这使得他们也很难真正为消费者提供诱人的购房价格; 其次,房地产开发商发展众筹业务,首要目的是希望减少自己的资金投入,降低经营风险。如果购房者只是支付部分首付款,开发商依旧需要支付较多的资金,仍然需要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但如果让消费者一次性付款,不仅很难做到,也会影响参与众筹者的热情。 再 者,消费者参与众筹开发的一个前提就是众筹资金要有第三方监管,以确保资金的安全。而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国内房地产众筹还处于起步阶段,行业规则、法律执行、资金监管、收益分配等都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另外,房地产众筹的目标是房屋,涉及的金额较大、周期长,资产的流动性存在着风险。 ●“众筹”是未来房企发展的趋势? 仅是房企融资新渠道 不会成为主流 合 富辉煌首席分析师黎文江认为,就目前来看,“众筹”还仅仅是各个房企进行融资的一种新渠道,效果如何,是否有能够一直存在下去的生命力还很难说。他表示, “众筹”这种融资有利有弊,利是指这是一个不错的营销方式,弊则指众筹这种融资方式是一种还未成型的试验品,有一定的风险。 暨南大学教授胡刚也认为,“众筹”未必会成为当下房企发展的一个方向,仅仅算是一种新的尝试,能否成功还不一定。 中原地产项目部经理黄韬也认为众筹不会成为房地产行业的主流趋势。他认为,这只是各大房企在拓展营销渠道上的新尝试,且更多只是噱头,没有过多实质性的内容。 他 说,分析目前很多房企的众筹方式就不难发现,其给到的优惠力度有时甚至还不如直接去买一整套房的力度大。还有的众筹是100个人一起去抽签买同一套房,但 这种操作方式的前提,仅仅是针对某个楼盘中的某一套或者几套房去众筹,绝不可能把整个楼盘里的几百套房子全部拿去众筹。
|
- 上一篇:A股房企“去地产化”泛滥 转型噱头多
- 下一篇:楼市正火 天津本土房企表现抢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