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牛股”特征,从工业化加速及房地产繁荣(1996-2006年)、经济全面繁荣(2006-2007年)、后工业化(2013年至今),经济大背景是“牛股”的温床,我们也看到这样一个路径:工业+地产+消费―有色、非银―TMT+医药,后工业化时代,工业与原料为“熊股”风险地,白酒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股”。 理性的分析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至少当前的发展程度难以与1990年后的日本相比,虽然劳动人口占比下降斜率比较大,但置业人口结构恶化程度并没有当年的日本那么严重。所以,房地产的风险相对而言,应低于1991年以后的日本。 我们一直以1999年作为中国房地产周期起点(住房货币化改革是从1998年左右开始,房地产价格的明显上涨也是2000年之后的现象,而1999年中国经济也自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复苏),按照典型的房地产周期推算,中国房价将上涨14-16年,亦即上涨至2012-2014年,中间会有短周期调整,而2012-2014年的某一年开始(姑且自2014年开始吧,2013年为高点),将出现持续4-5年的房地产长周期调整。 站在当下,2014年或许就是本轮中国房地产周期的拐点,比2008-2009年、2012年等“短周期”调整期间风险要大。对于策略来说,在经济长期风险尚未充分释放之前(这些长期风险包括后工业化的结构转型、中枢下移、房地产衰退等),任何与工业、与地产相关的领域都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 从这个意义上说,房地产周期只不过是市场力量自发过程,本质上并不可怕―当然,对投机来说,房地产衰退期所造成的资产减值损失仍将难以承受,即便“熬”,可能要经过长时间的等待,房价才有可能恢复到上一轮繁荣顶点―或者,甚至恢复不到高点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即便是周期波动,在衰退之前“逃命”也是必然的。周期性的房地产是具有规律性的,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房地产衰退现象都是周期力量主导的,有的衰退现象,有可能是由于经济结构性失衡导致的,房价有可能经历超过周期所应有的调整时间和调整幅度。 从经典房地产周期看,18-20年的长周期中,房价上涨的时间居多,大约为14年左右,其中所有调整,但时间较短,只有在长周期衰退期,持续时间才会比较长,大约4-5年的时间。无论是对短周期还是中周期来说,房地产周期跨度是太长了,但7年房地产上涨期,与中周期上升期是一致的,在房地产4-5年衰退中,可能对应比较猛烈的经济冲击。 我们此前一直认为,在2014年之前,中国的房地产仍有支撑,即刚性需求而非改善性需求能支撑中国的房地产继续向上,但我们并没有预料到2013年中国房价的暴涨以及调整(还难以说“拐点”)来得那么快。我们认为,“限购”以及“20%个税”是引爆房价的两个催化剂和加速器,但在需求的集中释放以及房价的大幅上涨之后,“刚需”支撑地产的逻辑就已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供需关系悄然发生了变化,本应出现在2014年甚至2015年的供需矛盾已经提前来临。 2014年,人民币出现阶段性贬值;日元在1988-1989年、1995-1997阶段性贬值。 周期性衰退叠加结构性衰退,中国房地产能避免吗?我们不知道,单纯根据经济规律和经济史分析,价格的深度调整或者难以避免。 但调整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周期性的调整,还是结构性的衰退,未来4-6年,房价下跌、或至少跑输通胀是一件大概率的事情。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房地产周期有两种衰退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典型的周期衰退模式;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结构性衰退模式。对前者来说,房价有短周期调整、也有长周期调整,前者持续1-2年,而后者持续4-5年,或略长;而对于结构性衰退来说,周期因素以及逆周期政策失效,调整的时间难以衡量,除非结构性失衡的因素能够得以改善,否则,衰退会一直持续下去。 后工业化以来(2013年以来),涨幅榜前30只个股中:传媒(上海钢联(300226,股吧)、中青宝(300052,股吧)、掌趣科技(300315,股吧)、乐视网(300104,股吧)、东方财富(300059,股吧)、华谊嘉信(300071,股吧),6只)、计算机(金证股份(600446,股吧)、浪潮信息(000977,股吧)、三泰电子(002312,股吧)、飞利信(300287,股吧)、长城信息(000748,股吧)、海隆软件(002195,股吧)、银之杰(300085,股吧)、立思辰(300010,股吧)、中国软件、联信永益,10只)、通信(网宿科技(300017,股吧)、大富科技(300134,股吧),2只)、医药生物(*ST生化、上海莱士(002252,股吧)、九安医疗(002432,股吧)、和佳股份(300273,股吧)、翰宇药业(300199,股吧),5只),TMT与医药占绝大多数。然而,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平均涨幅接近4倍的第三产业,一边是平均下跌60%的跌幅榜前30个股:食品饮料(共5只)、采掘(共15只)、地产(共3只)、机械(共3只)、有色(共2只)。 对于本轮的地产周期调整,目前市场分歧依然较大,一派认为当前的调整会像此前的两次一样,经历短暂调整之后继续高歌猛进;而另一派却认为当前的调整和前两次有根本不同,地产周期的大拐点已经出现。 2011-2013年,城镇化速率逐渐回落; 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发生质变,第三产业开始超越第二产业,中国从工业化后期逐渐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中枢下移”正在发生;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在工业化完成后,都经历了较大的经济增速下滑以及较为显著的房地产价格下滑; 但也有乐观者认为,这只不过是中国房地产自身的自我调整,城镇化尚未完成、人口转移仍在继续,或者不再有“黄金十年”,但经过“短期调整”后,“白银时代”仍值得期待。 从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看,1980年至1991年,日本地价(6个主要城市)实际上涨5.2倍,而1999-2013年,中国平均房价上涨2.5倍(按照统计局公布数据计算),上海(楼盘)3.7倍、北京3.0倍(实际上,北京四环内房价基本是上涨10倍或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