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此,国资委推行“退房令”的初衷应该是积极正向的。 除此之外,“退房令”本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另外从其他因素上分析,有地方央企人士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透露,房地产业务利润丰厚,企业自然不会轻易“松口”。如果实施“退房令”,企业业绩肯定会有影响。不仅如此,虽然国资委是“退房令”的发起者,但其自身应该也有政绩考虑,完全强制企业施行该政策,对双方都有冲击。 另外,记者从中原地产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高价“地王”数据中获悉,2016年1至5月,全国成交总价超过15亿元的经营性用地达到112宗,总成交金额为340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国企(含央企在内)购地行为有50宗,购地金额约1670亿元,分别占比45%和49%。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也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直言,央企资金以投资、投机模式进入房地产市场,实际对于央企本身来讲,对它的传统主营业务会有影响。即国企央企也关注“炒房”的时候,一定程度上是对其主营业务的“心不在焉”,这并不利于央企的投资形象和企业定位。 “退房令”发布至今,绝大多数企业并未按规行事。不仅如此,《中国经济周刊》更报道称,长期以来,除中海、华润、保利、远洋等老牌企业外,地产央企并未有十分突出的“业绩”。但2016年以来,这些房企“国家队”却越发表现出了“不俗成绩”。
00:00 | 00:00 然而7年过去了,除了少数经营状态不佳的央企主动退出了房地产业务,名单中的78家央企,仅有不到20家中央企业按要求离开房产圈。相当数量的央企政策执行力度缓慢,更甚者加大相关投资,现身“地王大战”。 一个事实是,从近年来房地产的发展状况来看,房地产的投资越发有投机性的趋向,国资资金也不断涌向房地产市场。但饱受争议的是,央企因为拥有特殊地位,可支配资源丰富,一旦长期在房地产领域活跃,无异于“与民争利”,会干扰房地产市场。 “退房令”沦为一纸空文于是当年3月,国资委为了限制央企抢“地王”,哄抬地价,坚定推出了“退房令”。根据要求,78家房地产不是主业的央企,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而当时只有16家以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不在这一清退范围内。 “‘退房令’这几年一直都在推行,其实背后反映出房地产产能过剩,投资浮躁的问题。”严跃进对记者称,很多央企国企把资金投资房地产是为了获取暴利。有些企业为了对付“退房令”,就开始加快拿地,希望“生米煮成熟饭”。等把房地产规模做大了,说不定未来能够减小被“退房”清退的几率。 严跃进同样表示:“‘退房令’在践行时间表上应该有比较明确的说法。现在政策在时间要求上还不明确。也正因为此,出现了国企央企在政策践行中的各种推诿现象。”另一方面,如果说一些国企央企不参与“退房”,应该适当地要让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今年是国资委向78家国企央企下发“退房令”的第七年。 政策疑成“一纸空文”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退房令”长期执行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语音阅读正如“退房令”推行的初衷,是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防止房价地价畸高。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如果长期任由“退房令”成为“一纸公文”,对于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企业、房地产非主业的央企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 本报记者 张毅报道 推出七年 执行央企不足三成
当然,想要让“退房令”落到实处,谢逸枫直言,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把“退房令”真正变成法令,而不是临时性的政策。国务院和中央方面应该积极配合,出台相关的更高级别的政令措施,这样才会真正形成更强的监督和执行力度。 这不难让人回忆起2010年国资委下发的“退房令”。据“退房令”显示,78家房地产并非主业的央企应当退出房地产业务,可以继续开展房地产业务的央企只有16家(后增至21家)。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记者还发现,其中,保利、电建、中化、葛洲坝、华侨城、华润、鲁能、招商局、中交、中铁、中冶及信达等央企耗资近913亿元在全国11个城市购得23宗高总价地块(总价超过15亿元),部分企业甚至被戏称为“地王收割机”。 “退房令”的由来 然而,国资委当年雷厉风行的决策之后,实行效果并不理想。“退房”进程缓慢是一方面,原本按规定只有16家央企可以涉及房地产业务,在政策推出一年后,更将这个范围增至21家。 因此房地产专家谢逸枫认为,多数央企没有实施退出房地产业务,和政策本身就存在问题,监管存在漏洞分不开。 然而根据近年来的执行情况看,仿佛只是“剃头桃子——一头热”。78家央企国企,主动执行“退房令”的企业数量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