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供小于求的关系下,现在的房价主要还是要取决于政策,即政府用宏观调控的手段能把房价控制在什么范围。如果这个力量不存在了,我认同房价至少在目前的绝对值水平上还会涨。什么时候会下跌呢?我不能说一个确切时间,但是我感觉,恐怕要到2030年以后。 在新一届政府上任之前,房地产价格不会上去,销售量可能也不会上去。中国是买涨不买跌,买房人都希望房价见底时才出手,刚性需求的人也是这么想的。在政府换届之前,房地产调控政策之所以不会放松,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北京、上海等人口密集城市,房地产开发驱动城镇化趋势明显,这类城镇化的产业带动效应不是很明显。在这个发展逻辑光谱上,极端个例可能就是鄂尔多斯,相对比欧美等产业带动型的城镇化模式,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民工回归家乡就业,或许更符合产业带动型城镇化发展。因为当地经济和产业振兴,会吸引外出务工者返回,形成人口反流,促进当地的城镇化发展,包括教育、医疗和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完善。 【实现房地产调控目标,既要实现价格目标,还要实现供需平衡目标。】 励雅敏:如果把房地产完全交给市场经济,现阶段的房价还会涨。 如果将16家A股上市银行作为分析样本,过去10年以来,按揭贷款占银行总贷款余额的比重逐年上升。即便是在房地产调控最严厉的2011年,整个房产销售量都不乐观的情况下,这个比重依然保持在高位。按最新披露的2011年中期的数字,16家上市银行按揭贷款的占比达到16.5%。 五道口议题 一是要继续坚持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二是坚持各项政策都不动摇,三是将“房地产价格有一个合理回归”作为近期调控目标。我们明显感到,政策取向悄然在变:从以往的“防止价格过快增长”,转向了“价格合理回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也曾在两会期间表示,发改委将配合、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促进房地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中国房地产的供给不能大幅增长,需求却持续大幅增长。】 而房地产资金来源的创新,又要分流量创新和存量创新。从流量上来讲,创新来源取决于房地产的顺周期性;从存量上来讲,像证券化,这个更有可能是从按揭贷款角度。比如,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等方方面面。我认为,更多要从金融风险管控的角度去考虑。从当前这个阶段的发展时点看,存量创新可能要更明显,要强于流量上的创新。比如,一些中小股份制银行的资产匹配程度,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需要一些例如抵押贷款证券化(Mortgage-Backed Security,MBS)、担保品支持证券(Collateral Backed Securities,CBS)、可转换债券(ConvertibleBonds,CB)等结构性金融产品。个人觉得,这些方面创新以后会推进得更快一点。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室助理研究员 李世刚 虽然从房地产开发顺序看,土地储备融资排第一位,但实际发展过程中,并非这样一个顺序。最先出现的融资需求是开发贷款。房子有了就得卖,为了刺激销售,第二顺序出现的融资需求就是买房人的按揭。房子卖火了,带动了更多建筑项目,第三出现的是建筑工程贷款。当整个房地产业发展起来后,就有了越来越大的囤地需求,第四才出现了土地储备融资。在这期间,商业地产慢慢启动后,又出现了商业地产的物业融资贷款。 融资链雏形初具 长期市场还会向上 总体来说,今年与去年相比,政策环境显得更加敏感。如果调控政策出现变化,我个人不认为会是绝对的放松,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宽松或收紧,最终应该是以对冲风险为出发点。 本届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决心,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传达得再清晰不过了。 【近年房地产调控前所未有地严厉,市场调控在2012年进入第三个阶段。】 王玉国:我同意孙总长期看涨、短期下调的判断。首先,改善型或者说中高端的住宅市场,中长期会呈现上升的走势;商业地产应该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其次,刚需住宅市场短期活跃,但中长期趋势不太乐观。主要原因在于,当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到位后,政策和市场如何走向,还较难判断。今年房地产调控的总体基调不会发生变化,即使在十八大政府换届之后,暂时也不会有特别大的转变,但是政策微调会持续不断。 李世刚:说到价格走势,我没办法预测。但是,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包括个人此前对欧美等国房地产行业的经验认识,我感觉之前一直在提的城镇化支撑房地产行业中长期趋势的说法,需要重新认识。下一步的城镇化,在某些程度上,应该是产业带动型的城镇化,而不是房地产驱动型的城镇化。 孙建林:房地产业资金需求对金融业的影响很大,最初期仅仅是对银行开发贷款的需求,后来促进了银行信贷业务发展,最后带动了投资、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业的业务发展和许多创新。 王玉国:此次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正面效果,也有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限购城市去库存的压力突出;二是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大;三是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压力非常大;四是限购的不平衡导致成交放量区域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大量投机、投资性的资金涌入这些城市,可能产生新的泡沫和风险。 励雅敏:房价下跌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不能用一种静态的方法来衡量。例如,2011年末按揭贷款占比是13.1%,开发贷占比是6.4%,将两者简单加总的数字,并不能完全反映银行对房地产下跌风险的承受力。
文/本刊总策划 于江 中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发展部副总经理 王玉国 |
- 上一篇:房地产企业的“金融新需求”
- 下一篇:巴曙松:2012是房地产金融启动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