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多名被告人均表示,公开买卖公民个人信息其实不只是部分销售人员之间的行为,这在很多销售行业里面也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为了提高销售业绩,一些销售公司的管理者也会授意员工购买个人信息,而在房产行业这样的情况更为普遍。 李某获取信息以后,会把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打包,然后进行转卖。鲁某就是买家之一,他获取这些信息后,会上传到一个名为“酷我资料网”的注册账户上,发布并销售这些信息,获得网站提供的虚拟网络币,然后又用这些虚拟币在网站上购买其他人发布的信息,进而再次转卖牟利。2016年8月,“酷我资料网”的管理者梅某被警方抓获,目前已经进入到司法程序。 微博法律专家认为,由于信息买卖的分工细致,利益链长,仅靠司法制裁和个人维权远远不够,最根本的是要堵住泄露的源头。 微信
重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吴如巧认为,很多个人信息泄露,是因为个人信息的收集或者采集单位,他们在获取个人信息之后,没有尽到内部严格的监管责任,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最终这个责任还是要落到单位头上。
本案中,一共有30名被告人,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根据法院判决书, 记者制作了一张人物关系图,发现本案中,有25名被告人都向李某购买过信息,还有另外4名被告人则是通过QQ群从这25人处购买信息。这些被告人大多数是房产公司、贷款公司、网络推广公司的管理者或工作人员,内容主要是重庆各大楼盘来访者和业主的信息,其中有15名被告人既大量购买,又偶尔有贩卖和转让信息的行为,其分别被判处十个月到一年零四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大部分都适用缓刑,并处罚金。 据法院介绍,这些被告人掌握的信息不仅数量大,内容也非常全,不仅包括业主姓名、手机号、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还有工作单位、职务等详细信息,甚至连家里孩子所在的学校、班级等都一目了然。 李某曾经是一名装修公司员工,之前他曾通过购买个人信息进行电话营销,2014年,他发现贩卖信息能够从中获利,于是开始越做越大,短短2年左右的时间,仅他个人贩卖的信息就高达117万多条。
15人情节较轻 大部分获缓刑 在这次宣判的30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被告人中,他们手中掌握海量的信息,几乎涵盖了重庆所有知名的楼盘,那么这些信息究竟是怎样获取的呢? 朋友圈房产业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严重 7亿余条个人信息是怎样泄露的 松阳打掉诈骗团伙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唐佩玉认为,最关键就在于那些有正当职业、偶尔购买了数量不大的个人信息,涉案金额又不大的人,是否需要受到刑事处罚。购买信息多少条作为入罪的标准、入罪的数额,现在法律或者说司法解释包括地方的规定都没有明确规定。
刘天柱认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不光是指有贩卖或者提供行为,只要是通过非法途径获得这些信息,不论获得信息以后是否使用,只要获取方式是非法的,就构成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杭州街头惊现大量快递面单 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存隐患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些被泄露的信息还可以定制购买,你需要什么信息,对方就可以提供什么信息。 经过几次开庭审理,最终法院对李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八个月,并处罚金。本案还有另外两名被告人陈某和鲁某,以前原本也从事销售工作,现在同样因为大量获取和贩卖信息,均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第253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记者拨打了名册上的多个电话,除了个别手机无法接通外,大多数信息都属实。 刘天柱介绍,比如说高端一点的楼盘比较好一点的,价格比较高一点的,这部分客户的信息就卖得比较贵一点,有些甚至1000多条要卖一两千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