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改委公布了新一期绕城铁路的建设项目,未来整个环北京市场崛起应该是比较确定性的事情。在三大城市圈里最需要崛起的就是环北京区域,从过去来看,环北京区域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与房价的上涨并不匹配,环北京区域的房价在快速与北京房价收敛,但人均收入和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缺失,未来只有经济产业的迅速归位,这个市场才能保持健康。
从行业角度,本质上中介就是一个信息交易和匹配的平台,房产中介线下服务的规模效益+线上服务的网络效应,使得这个行业天然具备很强的集中度。2016年CR3的集中度已超过30%。 2016年中国有41%的住房需求是通过二手房供给的方式满足,而今年1到5月份这个比例已超过50%,其中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一比例达到85%,从全年来看,今年中国至少有50%以上的住房需求会通过二手房供给的方式满足。 虽然交易价格有一些回调,但没有出现失速回调的情况。我们预计今年整个市场交易价格回落应该在10%左右,因为换房的需求可以延迟,不会存在降价换房的动力。此外学区房和地铁房跌幅较大。最近几周周均成交有所稳定,市场交易活跃度下降,零成交占比在25%左右。 我们认为租赁市场未来还存在较大机遇,前段时间去日本调研,日本与北京可比地段平均房屋售价相差不大,但房租相差巨大,在3倍差价左右,所以未来中国租赁市场还有机会,当前中国租赁市场才刚刚起步,结构化、专业化的运营机构占比较低,以北京为例,处于租赁的房子大约在120万到150万套,里面有品牌机构管理的房源大约只有20万套,有四五十万套大约在二房东手中,还有一部分没有管理,而日本品牌机构管理的房源占比大约在65%到80%,在租房屋基本上都是专业化公司在运营。未来这个市场仍有较大机会,开发商进来总体趋势也是对的,租金的管理才刚刚开始,未来租金肯定会面临上涨。 其次,浏览用户7日内转委托客源比例存在回升趋势,这说明7日内从线上客户转化成真实客户的比例在稳定上升,说明需求端的基础依然较好。二、调控前后的市场状况 作者:杨现领,链家研究院负责人 此外未来总体人口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对高品质房屋追求会越来越高,今天我们看到整租一居室比例在上涨,是因为租赁需求在改善,第一步改善由群租换成单间,现在由单间向整租一居室改善,因此,整个市场租金涨的最快的是一居室,供不应求非常明显,三居室则是典型供大于求的,租赁市场未来仍有好几波机遇。 2)房产中介的悄然变化 也有一些结构性的市场出现房租的下降,在上海租赁市场中有两类产品租金价格在下降,第一类是高客单价的产品,真正出现空置率上升的是客单价超过五千的高品质房源,第二类是运营机构集中供应的房子,通过租金下降,提升入住率使得整个回报率达到平衡。2016年上海集中式公寓快速爆发,大量运营企业和开发商进驻上海租赁市场。之前租赁市场6-8个月就换一批租客,每一次换租的难度都比较大,因此租金必须下降才能保证一定的入住率,今年的情况就是结构性供给上涨带来的租金压力,但是这个市场占比仍然较低,北京机构化运营租赁房源占比只有15%,上海不到10%,所以这块不会对租赁市场产生很大影响,租赁市场仍处于比较正常的市场环境。 过去几年房地产中介快速成长,在二手房市场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全国100万经纪人完成了接近7万亿的房屋交易额,为超过550万家庭匹配了他们心仪的房屋,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成就。 其次未来北京人口的梳理和环北京经济圈的发展密不可分,光限购是没意义的,短期可以限,长期一定要把北京和环北京的空间打开,推动人口的疏解,推进环北京区域的城市化建设。 但成交量的快速上涨,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因为需求都快速集中在一个时间点上释放:首先需求本身存在;其次大家预期未来市场会出台调控措施。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择时的因素导致换房需求在阶段性区间内快速释放。我们调研时候发现有些学区房换手率超过12,这个流通率的活跃度已属异常,即使政府不出手调控,市场也会有一个自然回落的过程。三、后市展望:房价不会大降 根据链家统计北京调控前后一百天成交量平均下降70%,在大部分一二线核心城市中,北京的成交量下降最快,其他如厦门、青岛、天津、成都等城市也都有所下降,另外还有一些城市在增长,部分城市的二手房市场正在逐步活跃起来,例如武汉。
当前市场处于一个阶段性的脆弱状态,上行和下行压力同在,供给还是存在短缺,另外金融收缩也有负面的拉扯作用,行业整体处于稳步向下的区间,但目前态势有所稳定,这周开始成交均价止跌,成交量也维持在月均三千套左右。 月均成交量在一万五千套左右时,市场价格会比较平稳;成交量低于一万套时,房价很难上涨;如果成交量高过两万套,房价会上涨。2016年北京月均成交量在高峰期超过3.5万套,全年平均每月成交2.5万套;而当前北京平均每天成交100套,每月成交3000套,在这个成交水平下,房价几乎很难上涨。当前市场就处于这一周期中,这个现状的形成,有调控因素也有自然回落的因素。
从房贷方面来看,首付比例大幅提升(接近70%),使用贷款人群减少(以前80%,今年60%),现在全款比例在上升,最重要的是批贷周期延长明显,这对整个交易影响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