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改善:为了使得商业项目更加人性化,可以对客流动线进行更好的设计,使其更加顺畅,比如可以在广场中心增加能遮挡阳光和风雨的蓬顶结构,还可在购物中心的各主要位置增加时尚且实用的导视系统,使得客户体验更好,进而带来更高的客单价。 空间设计:为了更好地营造购物氛围,可以考虑在空间设计方面做文章,比如可以适当地增加暖色调灯光,这样更有利于聚焦人气和举办各种项目推广活动。 另一方面,翻新改造所带来的新增可租赁面积、可销售面积应及时更新资产台账。 除了要注意商业项目的翻新改造业务本身的关键点之外,还需要重点关注每一次的翻新改造为项目带来的新增租赁面积、新增可销售面积以及租赁资源的调整信息。这一点对于众多商管公司而言都是一个管理难点,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资产台账没有及时刷新:拿深圳某标杆地产公司而言,其旗下的几个商业项目多年来已经经历了多次翻新改造,但是资产台账没有过程版本的管理,在过去的三年中,项目每次翻新改造对商业项目带来的商业面积变化根本无从考究,也导致管理团队无法针对商场经营效益进行精准衡量。 集团与项目口径不一致:几年翻新改造下来,商业面积增加了好几千平米,但是集团在下达租金预算目标和统计商场经营效益时,计算基础都是基于几年前的建筑面积、计租面积信息,出现大量租金收入白白流失的情况,让集团商管领导痛心不已。 所以,需要定期建立集团统一的资产管理台账,并且根据经营情况动态、定期刷新资产台账信息,确保集团项目统计口径的一致,确保资产信息的完备性,从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保证商场经营效果稳步提升。 3、通过物业管理使得项目增值 对于商业项目而言,客流量巨大、服务要求高、管理点分散、营业时间性强,所以日常的物业管理难度比住宅物业要高很多。日常商业项目的物业管理内容包括:养护建筑、维护设备、保证水电气正常供应、公用面积保洁、保安防盗、车辆管理、绿化养护、仓储管理和意外事故处理等。对于真正想长期经营好商业项目的地产企业而言,由于各项商业设施的使用频次特别高,需要特别注意有计划地维护保养。 一是编制合理的修缮计划。为了确保商业建筑、商业设施的完好,需结合往年的维修保养记录,编制合理的修缮计划。可以对修缮计划按照大修、中修、小修三类来编制,这样会更加合理。比如大修针对主体损坏,中修是指不影响主体结构的局部维修,小修是指可以及时修复的小损小坏。 二是建立维修服务档案。为了更加合理地编制修缮计划,同时更好地分析物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需要建立维修服务档案,找到运营管理提升的内容,同时也为将来的维修、翻新、扩建等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三是大中修外包监督管理。商业项目的设备、设施如果需要发外包,需要结合相应的资质要求严格选择,在施工过程中,应由双方共同就技术、造价以及将来的影响进行全面考虑,同时需要派驻专人对整个施工质量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措施,就可以确保商业设施的正常使用,避免出现大的维修事件,造成大额成本损失,同时确保商业资产可以获得评估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二、资产管理过程可控的两大抓手:资产台账要清晰,运营风险要可控 1、资产台账要清晰 项目伊始,地产企业需要为每个项目建立资产台账,并且按照合理的归类进行详细登记。 首先,对集团所辖商业项目的资产类别需要进行统一梳理,需按照业态分类,对所有的资产归类进行标准的统一;其次,需要记录资产的原值以及资产的现值,以便于资产管理者直观了解资产的整体增值情况;再次,需要记录资产的多重属性,包括资产的产权面积、产权回购面积、内租面积、外租面积、闲置面积、可售面积等面积信息,还包括对应的收入信息;第四,需要详细统计不同年份之间的面积变化、收入增长、运营成本变化等信息。 过程中再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刷新台账中的信息,比如可售资产部分,需结合过程中统计指标的刷新及时刷新数据。 在资产管理过程中,需要在五个关键时点对资产信息进行刷新,比如明确规划方案时、得出房屋测绘报告时、资产划拨时、定价/定租金政策时、开盘销售时,都需结合最新的面积和价格信息对资产总台账进行适时的刷新。 另外,还需在翻新改造、资产划拨、股权转让、持有转销售时动态刷新和回顾资产台账,这样才能得到清晰的可售资产台账。 2、运营风险要可控 对于商业地产项目而言,会关注建面租金单价、租金坪效、销售坪效等正常经营指标,以及空铺率、租售比等异常指标。但是,对于商业项目的过程经营而言,往往没有去关注这些指标的计算基础和计算规则,导致商业项目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利润流失。比如,地产公司有建筑面积、套内面积、计租面积、可租赁面积等不同的面积指标,如果在统计商业资产信息的时候,往往会存在签约的商业资产的汇总信息与实际面积信息不符的情况。如果管理不善,很有可能导致大量利润外流。主要存在以下情况: 一是使用合理的指标来监控运营风险。在解决了指标统计口径的一致性问题之后,还需要解决用合理的指标来监控运营风险的问题,否则,一旦选择不善,相当于一线的管理后门一直是开启的,无法起到真正监控运营风险的作用,比如空铺率与出租率。现在较多的商业地产公司均采用“空铺率”来监控目前商业资产的整体出租情况,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异常指标之一,但是根据我们的实践看来,这里提及的空铺率只是一个时点值,而不是期间值,不能真实反映铺位空置的情况。 二是使用不同的面积指标统计资产。很多地产公司在对外披露信息的时候统一使用的是建筑面积,比如整体商业面积、商场建面租金单价等。但是在统计商户的合同信息时,一般都是按照计租面积来统计,而这个时候有的是按照建面,有的是按照套内,有的是按照约定的面积来交租,这就会带来统计口径的不一样。为了规范管理,我们可以考虑统一都按照建面来议租金单价,比如万达就是按照这种方式来签署合同,规避了口径不一致造成统计困难进而影响租金收益的问题。 所以,对于过程的资产管理而言,除了商业日常运营管理之外,还需厘清指标计算基础,并且选择合理的过程管控指标,才能真正起到规避经营风险的作用。 |
- 上一篇:商业地产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图)
- 下一篇:商业地产谋变:承受转型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