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南方都市报曾推出《新零售之城报告》指出,在新零售品牌和新业态的丰富度上,深圳、广州的优先度落后于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南都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在湾区各城市,“新物种”商业业态屈指可数,而且类型单一,主要以生活、零售类为主。从数量来看,深圳有4家盒马鲜生分店,有6家超级物种分店;广州有1家盒马鲜生分店,将有4-6家超级物种;佛山仅有一家超级物种分店。此外,东莞、中山、珠海各落地了一家缤果盒子,但珠海因小区居民投诉等原因,至今关停。 另一方面,湾区各城更青睐于打造大型商业体。其中,2018年,惠州将有7个项目开业,商业总面积达到78.7万㎡,面积达到10万㎡以上的项目有3个。中山将有9个项目开业,商业总面积达到57万㎡,面积达到10万平米以上的项目有2个。珠海将有2个项目开业,商业总面积达到23.2万㎡,面积达到10万㎡以上的有1个。 广深商业底蕴深厚,在国内领跑多年 每当华灯初上,城市的商圈就开始热闹起来,“人情味”随之也出来了。作为人们生活娱乐的重要载体,商圈的聚集不仅仅能刺激城市的消费经济,也能反映居民生活的幸福度和发展趋势。为此,南都记者以《2018中国城市魅力排行榜》为标本,选取了深圳、广州、东莞、佛山、惠州、中山、珠海七座湾区上榜城市,分别从消费力指数、商业活跃度指数、城市交通通达度指数、城市发展潜力指数四个维度,剖析城市的商业经脉和魅力。 东莞彰显“新一线城市”实力 在互联网发展趋势下,如何将传统商业与新业态结合,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转换将是一个重要命题。不少商业地产人士认为,“并不会完全排斥新业态。在未来城市商业发展中,项目将更着重体验式的服务发力点。未来购物中心的功能中,销售会减弱,将衍生出展示、体验、就餐、聚会、娱乐、服务和教学等复合功能。” 综合来看,广州和深圳实力相当。其次是东莞,其城市发展潜力指数达到了18 .8,再就是佛山、惠州、中山、珠海。实际上,城市除了要有人,还要能留人。从动态数据来看,深圳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最强,新增人口达到55.08万人,新增市场主体为55.2万户。其次是广州,新增人口为45.49万人,新增市场主体为32 .8万户。相较之下,惠州、珠海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则略显乏力,新增人口和新增市场登记主体在后列。 城市发展潜力指数 深圳活力足,对人才吸引最大 统筹:南都记者 史晓然 近日,“新一线城市”成为热词,引发争议。在一定程度上,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等标签代表着城市的未来发展活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但城市竞争力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囊括了经济结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政策等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一座城市的商业魅力值是其竞争力的具象表现。 商业活跃度指数,由传统的商业体和基础消费(商业发达指数)、新物种渗透三个部分组成。传统的商业体指的是一座城市的商圈发展状态,代表着其商业活跃程度。该板块主要选取了各城去年的商业体开业数量和2018年将开业数量。另外,商业发达指数、新物种渗透板块则是城市的新生力。由此,南都记者以《2017中国连锁百强企业排名》进行统计,同时选择了盒马鲜生、超级物种、缤果盒子三个新零售品牌进行对比。 中山、珠海、惠州三城实力旗鼓相当 消费力指数,代表着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具体以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标准。根据统计,广州的消费力指标最高,为30;其次是,深圳的指标为24.9;佛山为18.7,东莞为17.8;中山和珠海持平,惠州垫底。从数据可见,近年来,广州加大了对专业市场平台的升级打造,在推进线上O 2O商业街区建设、产业与互联网+融合、餐饮业升级转型等措施“奏效”,可以推动广州的消费力发展。而在人均消费力上,本着“食在广州”的传统,其餐饮是广州居民主要的消费市场。 而东莞则有5条轨道对接深圳,2条轨道对接广州、2条对接惠州、1条对接香港,未来至少有3个高铁站。 商业活跃度指数 业态略显单一餐饮是主流 整体来看,深圳商业活跃度要高于广州;佛山商业活跃度要高于东莞。这源于其城市近两年来不断开业的商业体量。
[摘要]近日,“新一线城市”成为热词,引发争议。在一定程度上,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等标签代表着城市的未来发展活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中山、珠海、惠州三城的各项指标实力较为平均。而在地铁轨道交通开通后,其综合实力或有望实现飞跃。 城市发展潜力指数,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吸引力。而数据指标则主要以常住人口规模、市场主体登记数量、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来考量。商业发展的基础因素是为人服务,人才同样是城市活力的体现。 不看指标看增速。虽然,惠州、中山、珠海的消费力指数在其后。但从去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发现,这三个城市的增速居于前列。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惠州、珠海同比增长11%,中山增长8.6%;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惠州增长10 .8%,珠海增长9.7%,中山增长8 .9%。而数据增长的背后,可见各城已将提高居民消费力和居民人均收入放在重要发展位置。从惠州的经验分享来看,拉动区域平衡发展是一种重要方式。 各城对“新物种”接受度较低 在《2017中国连锁百强企业排名》的单项排名中,东莞商业发达度(基础商业)在湾区各城的实力仅次于深圳、广州。在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糖酒集团美宜佳、广东嘉荣超市有限公司、广东天福连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均设在东莞。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东莞便利店在全国范围内排行第四,平均每4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其密集程度远高于广深。 数据来源: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赢商网《20 18年拟开业购物中心报告》《2017中国连锁百强企业排名》 数据/采写:南都记者 史晓然 实习生 杨静雨 在这场人才争抢中,各城更是使出浑身解数,纷纷拿出“房子和补贴”、“产业项目”、“人才入户”三件套来吸引人才。 但购物中心增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带动周边地区的物业升值。但同时,购物中心扎堆又面临饱和问题。从这些商业体的业态可以看出,餐饮、健身、KTV等占大头,同质化现象明显,缺少个性。 东莞平均每4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密集程度远高于广深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从商业底蕴和商业发展繁荣度上看,深圳和广州均在国内领跑多年,甚至在国际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从综合实力来看,广州险胜深圳排行第一。在《2018年中国城市魅力排行榜》上,深圳因城市创业指数优势力压广州,排名全国第三。但结合去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在消费能力上,广州远超深圳。“广州商业城市度比较高,竞争激烈,属于比较务实的消费城市。”广东省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广东省商业地产投资协会会长黄文杰在公开场合曾提到。由此可见,历史悠久的商业底蕴让广州更具消费实力。但从商业活跃度来看,借助强大的商业体量和新零售渗透度,深圳强于广州。 另外,佛山排第三位、东莞排第四,中山、珠海、惠州依次紧跟其后。综合来看,佛山在消费力、商业活跃度上实力较强,这也是赶超东莞的重要原因。而在交通通达度、城市发展趋势上,东莞的单项指数超过佛山,由此可见潜力不小。对此,一位知名商业公司管理层分析,当下,东莞、佛山等城市与广深两座一线城市至少有5年的差距;这种差距正在交通枢纽完善、消费者意识提高等影响下,逐渐缩小。 相较而言,佛山仅有一家,为佛山市顺客隆商业有限公司;中山也是1家,为广东壹加壹商业连锁有限公司。而惠州、珠海均为0。由此可见,东莞或会成为新零售的试验田,拥有发展新零售商业的底气。 该份《榜单》显示,广州城市商业魅力居榜首,深圳紧跟其后。除了这两个一线城市实力相当以外,东莞、佛山、惠州等城市的实力差距较为明显。从综合实力上看,广州与深圳“旗鼓相当”,而被评为“二线城市”的佛山借助消费力、商业活跃度这两个优势,却超越“新一线城市”东莞。但从单项排名来看,东莞是除广深外,连锁百强总部落户数量最多的城市,基础商业资源强于佛山,且在城市未来发展潜力指数上,排名高于佛山。 交通通达度 轨道交通或进入“爆发期” 消费力指数 惠州垫底,广州远超深圳 《新零售之城报告》指出,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物流技术等设施的健全,广州、深圳等城市有被赶超之势。同时,政府主动对接扶持的积极性较小。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道,“新物种”的进入并不能完全代表城市的需求。商业的聚集和发展主要还是为了服务于城市居民,在湾区各城商圈密集的情况下,如果新物种不能直接带来线下的人流量,那么商业体的运营者并没有主动引进的积极性,也不一定适合消费者的生活习惯。 从现有指数来看,广州、深圳的交通通达度指数较高,并且实力相当。而目前,东莞、佛山、惠州、中山、珠海的交通通达度,差距并不远。东莞地处深圳、广州之间,由此紧密度相对更高,交通来往线路更密集。 从数据统计来看,深圳表现尤为明显。2017年深圳新开业15个商业项目,体量达144.7万㎡,其中,商业面积达到10万㎡以上的项目有3个。拟于今年开业的项目则多达26个,商业体量达到188.8万㎡,面积达到10万㎡以上的项目有4个。 此外,广州、佛山开业和预备开业的商业体体量均超过100万㎡以上,布局各个商业点。相较之下,新一线城市的东莞商业综合体体量相对较少,去年仅有6个项目开业,以小型商业体为主,总面积约为50万㎡以上。而在今年,仅有13个项目开业,面积达到10万㎡以上的项目有1个。 你追我赶 莞佛逐渐缩小跟广深差距 未来,轨道交通将成为连接湾区城市的重要交通方式。目前,东莞、佛山仅有一条地铁线,而惠州只有一条莞惠城轨线。中山、珠海则正在建设中,其中,中山预计2020年初步建成1、2号线;珠海2020年开工,2024年1、2号线建成通车。从规划来看,惠州与东莞将会迎来轨道交通的增长高峰期;其中,惠州有5条轨道对接广州、8条轨道对接深圳、2条轨道对接香港、4条对接东莞,高铁布局有9站。 “二线城市”佛山借助消费力、商业活跃度反超“新一线城市”东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