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且将“稳就业,稳金融,稳投资,稳外资,稳外贸,稳预期”作为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重点。并提出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具体操作层面,2019年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协同发力强化逆周期调节?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与策略主管、英国BP集团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经济学家。 汪涛在《首席对策》中认为,经济下行的压力确实存在,政策方面已经开始适度放松和调整,包括降准、财政上加大支出力度等。不过,财政要发力的话,最好还是用显性的财政政策,也就是说扩大赤字率的方式。人民币对美元会持稳,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年外资流入中国债市的规模可能还会有所增加,房地产政策不会有大的调整,稳增长态势下,中国股市还有投资机会。 稳实体经济、支持实体经济信号强烈 第一财经:李克强总理密集考察三大行之后,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要求银行加大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紧接着,央行全面降准一个百分点,释放约1.5万亿资金,你认为这些措施的后续影响如何?我们该如何看待当前的货币政策和未来货币政策走势?还会有几次降准降息? 汪涛:自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中央释放的稳实体经济、支持实体经济的信号非常强烈。这次李克强总理视察,也是上述会议之后的信号延伸,所以一个百分点的降准随之而来。其实我们预测去年12月份就会降准,但央行当时没有,而是在1月份进行了今年的第一次降准,我们预计今年至少还有200个点的降准,不过降准的时间和步伐比较难说,也取决于MLF(中期借贷便利)到期的节奏。降准很重要的意义是释放了一个具体、清晰的信号,即增加流动性、支持银行对企业的贷款。 第一财经: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但我们同时又在防风险、稳增长、促改革,还要加大对外开放,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形势是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且外部形势更加复杂和严峻,你如何判断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 汪涛:今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确实在持续增加,最主要的压力可能来自外部风险。虽然在阿根廷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之后,贸易摩擦形势有所缓和,但是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特别是对企业投资的风险还是存在的。此外,国内还有一些经济下行压力,比如前期去杠杆政策带来的流动性紧缩,其负面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企业和居民的信心也有一些不足,再加上房地产也有走弱的趋势,所以下行的压力确实存在。 从目前来看,政策方面已经开始放松和调整,包括降准、财政上加大支出力度等。所以我们认为今年的经济增长是一个软着陆,经济增长略有放缓,但今年的增长仍然能保持6%以上,我们的预测是增长6.1%左右。 第一财经: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李克强总理强调了要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把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要利用好,在你看来,货币政策会不会有所宽松? 汪涛:确实,今年的政策一方面要考虑稳增长,一方面要考虑防风险,不过经济失速也是一个风险,政策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取得平衡和协调。虽然货币政策仍然是稳健的取态,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相比去年应该会有所放松,所以我们预计央行会多次降准、增加流动性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会感觉到,流动性是有所增加的,货币政策相对去年会有所宽松。 第一财经: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一次明确提出“六稳”,你提到其中“稳预期”是当前的关键。在A股上,你觉得哪些方面的政策才能起到稳定预期的作用?内需还有多大提升的空间?目前市场热议的减税降费将能给企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汪涛:要提振整个市场,包括企业居民的信心,确实还需要结合解困、融资、减税这方面的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1月初召开了民营企业家的座谈会,坚定不移地、毫不动摇地继续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去年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大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提到支持民营经济,包括保护民营企业家的个人和财产安全等,释放了一些坚定的支持信号,我认为是稳定和鼓舞信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此外,最近政府也释放了一些信号,比如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全面对外开放。虽然有外部的一些挑战,我们不要因为外部的贸易摩擦乱了改革开放既定的方向。除了不断地重复、强调这样的积极信号之外,另一方面也有具体的措施出台,包括一些行业放宽准入、加强竞争。 下一步,我认为应该进一步推动国企改革,给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另外,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外资的进入,把外资留在中国。这些措施也是鼓舞信心非常重要的方面。最后,对市场来说流动性也很重要,央行也注入了不少流动性,但我觉得央行可以更好地管理预期。就像李克强总理说的更多的要运用好降准这个工具,因为降准给出的信号跟酸辣粉(SLF)、麻辣粉(MLF)的信号还是不太一样,它更加明确。未来,央行可以用降准这样的工具给市场更多流动性放松的信号。 财政发力的方式还是要用显性债务 第一财经:目前市场上普遍呼吁政府要加大减税力度,但你曾提到,应该对过度刺激政策的负面效应予以关注。如何判断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是否过度?3%的财政赤字率红线会不会突破?目前财政政策能接受的积极空间有多少,又能承担多大程度的企业税收减负? 汪涛: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放松或者是调整货币政策固然重要,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的意愿可能会比较低,因此即便流动性充沛,企业可能也不太会愿意去投资。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更多的财政政策来发力。 财政政策有几个方面,很多人讲到了要降税,但降税短期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也是作用有限的,因为如果企业本身对前景的看法比较悲观的话,减税对促进投资的作用就不会特别大。因此,财政支出的增加也是很重要的。当然不管是降税还是支出的增加都会回到赤字率到底是多少的问题。 我们认为财政要发力的话,最好还是用显性的财政政策,也就是说扩大赤字率,赤字率是否破3%本身不是特别重要,但的确存在3%的红线。在扩大赤字率之外,还有地方专项债、政府基金支出等工具。我认为应该大幅增加专项债的规模,我们今年的预测就是地方专项债会增加到2万亿元以上(去年1.35万亿元、2017年8000亿元)。 另外,无论是一般预算的3%以内还是以外,还是看整体的财政预算,我觉得财政发力的方式最好不要用城投或者是用隐性债务,还是要用显性债务,也就是地方和国家财政发债来支持财政的扩张。 消费逆势上涨比较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