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一年居民债务增长都在20%以上,但是由于过去的基数还非常低,这样一个债务的高增长,并没有使得贷款的增量比居民的存款增量要高,这个情况一直到2016年才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居民债务每年的增量达到了六万到七万亿,但是居民的存款增量一直就维持在六万亿以下。也就是说,债务增量与存款增量的大小关系在2016年出现了反转。 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是居民购买了理财,如果把理财加回来的话,这个净储蓄2017年开始见顶回落,和目前居民消费下滑的时间是匹配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儒家文化主导的社会里面,我们不太可能完全像西方国家那样可以不储蓄只花钱,储蓄下降一定会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不要再借钱了,居民可以不买房,房屋不是必需消费,尤其是在有了首套房之后也没有必要再去买更多的房子。居民只需要把贷款的增速降下来,绝对量降到六万亿以下,净储蓄就可以重新回升。降到六万亿以下意味着居民贷款增速就要从18年的18%降到今年的13%。这样对应到地产销售就会出现比较大的下滑,因为如果贷款绝对增量是低于去年的,那就意味着销售绝对增量肯定是低于去年的,除非自有资金的比例能够进一步上升。所以今年地产销售负增长应该是一个大概率的事情,只是幅度的问题。 另外,这一轮房地产调控当中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房价的调整是不充分的。全国70个城市的房价同比目前还有接近10%的增长,环比并没有都是负增长,现在只有一线城市房价下跌10-20%,对于多数二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才刚刚开始。 过去地产销售要起来基本都发生在房价同比和环比负增长之后,房价出现相当程度的回落才能够刺激居民购买力的回升。之所以这一轮地产销售的回落没有带动价格的同步回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低库存。由于开发商的库存不高,所以也没有很大的意愿去积极促销、降价卖房。房价的调整相对滞后,也使得这一轮地产周期不太可能在一个货币宽松环境下就很快起来。中长期来讲还是需要对地产的这轮回落保持谨慎的心态。 2 企业被动加杠杆,M1阶段性回升 回到市场,我并不悲观,接下来讲一些相对乐观的事情,也就是和主流预期会有一些差异的地方。 我认为今年最有可能超预期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还是会看到阶段性的一轮企业信用扩张。 现在大家都说宽货币紧信用,而且无解,不管怎么宽也没用,企业也没有投资意愿,也不愿意借钱,这些都是事实。由于消费和出口这些企业的下游需求都十分疲乏,目前确实没有看到企业有非常强的加杠杆意愿。 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希望稳定社会融资增速,企业融资增速必须起来,因为居民融资增速和地方政府融资增速都在往下走,中央政府虽然可以提高赤字,但光靠中央政府加杠杆是不够的,如果简单做一个计算,社会融资增速保持在目前9-10%的水平,企业的融资增速相对去年肯定是需要回升的。 政府提出要鼓励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这句话怎么理解?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要么以股权的形式,要么以债权的形式。这两天大家热烈讨论的中央银行直接以QE的方式来买股票的问题,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手段,甚至可以同时达到降低杠杆率的目的。但是这样的做法肯定会有异议,能做多大的量也不得而知。所以资金进入实体的主要方式还是要通过债权,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企业是需要适度加杠杆的。 其实可以把这个过程理解为过去几年的一个逆向:过去几年企业日子难过的时候是靠居民加杠杆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获得流动性,现在居民的日子不太好过了,企业杠杆率下去了,是不是需要把社会矛盾再转移一次呢?目前除了地产以外,其他的行业过去几年杠杆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也具备重新加杠杆的空间。 银行过去不愿意给民营企业放贷,除了难以进行信用风险定价以外,最主要原因在于地产是银行最大的资金需求来源。只要地产保持旺盛的融资需求,银行就没有动力和意愿给民营企业放贷,因为地产贷款的资产质量很好、又有抵押、利率还不错。所以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民营企业获得资金会非常困难。 我前面讲了很多地产的负面事情,但是往好的方面想,如果没有一个繁荣的地产周期的话,可能大多数的实体企业日子会更好过。因为银行缺乏了地产这样一个吸金的渠道,会更愿意追着把钱放给企业,资金成本自然也会下来,政治上也非常正确。 所以不要低估银行给企业放钱的意愿和决心,就像2009年一开始不相信“四万亿”,2016年一开始不相信供给侧改革一样,很多事情一定会做到你相信为止。因此,对于今年我认为政府最重要的工作重心就是要把钱引导进入实体,实体是什么?实体就是除了房地产以外的其他所有制造业和服务业。 当然银行有资本金约束的问题、激励机制的问题,但如果政府重视打通货币向信用传导的机制,这些问题恐怕都不是问题。去年效果不佳是因为工作重心仍然是去杠杆。今年社会融资增速大体上可能和去年差不多,但是结构上企业的融资增速会上升,企业的贷款在总贷款的占比会上升。 做债的小伙伴们应该已经明显感受到,在过去两个月信用风险偏好逐步改善,非AAA企业债结束了发行量持续低于到期量的状态,净融资已经重新转正。虽然现在信用利差还没有明显的回落,但是从信用债的发行量来看,市场的信心已经在明显地恢复。 非标的定位也在发生变化,监管机构意识到非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融资补充手段。今年各家银行会加快理财子公司的成立,在资产管理新规下非标的投资也会变得更加透明。融资环境改善反映到宏观上最重要变化是什么?我认为就是M1的增速目前可能已经进入到一个触底回升的阶段。 去年M1增速持续下降,已接近0,这样的大幅下滑用经营现金流去解释是很困难的,企业的收入增速总体还可以,比如地产公司的房地产销售额下滑的幅度不算大。投资现金流增加也是一个原因,因为去年有大量的土地购置,导致企业现金损耗非常快。但是最重要的其实是因为去年流动性收得过紧,企业的融资渠道收缩得太快,导致了M1增速的下滑。 去年的市场回过头来看,是受到了经济下滑的预期叠加实质性的流动性收紧两个因素的共同冲击。那么,今年是什么情况呢?今年是经济下滑预期的兑现叠加流动性改善,那么今年跟去年比肯定是在往好的方向走。 |
- 上一篇:海口楼市限购升级 暂停企业购买住宅
- 下一篇:浙江在线·住在杭州·新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