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股市,我们刚刚谈到了需要观察的最重要的指标,就是M1的回升。M1的回升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因为地产销售带动M1回升,这种情况大概率来讲对股票不是好事,因为意味着主要的增量资金进入的不是股票市场,而是房地产市场,最典型的就是2015-2016年。如果M1的回升是因为企业的融资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如2005-2006年,当时地产销售是回落的,但企业融资非常活跃,那个时候你会看到M1也会显著回升,这个时候对股票市场来讲是非常好的。当然,现在和那时候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一个纯粹的需求推动的回升,但是流动性的改善只要没有其他的东西来分流的话,对股市而言就应该是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结果。 但是股票市场要进入反转,仅靠M1回升是不够的,从宏观指标来判断,需要看到货币的增长超过经济增速。每一次A股的熊市,你能用不同的理由去解释,这一次大家解释A股的熊市也会说这次和过往是不一样的,但是从流动性的角度,每一次熊市都是一样的,就是钱不够,货币增速低于经济增速。过去所有的熊市阶段,2005、2008年、2012年,M2和GDP的差值都是负的,这一次也毫不例外。 风格的问题上,我认为可能没有强烈的风格转换,大盘和小盘是两波人各自玩各自的,取决于各自的流动性有没有改善。国内的流动性能够比较好的解释大盘和小盘的估值差异。 也就是说,在国内流动性改善的情况下,小盘股相对大盘股估值的溢价会重新上升。国内的流动性一定是比去年好的,这就意味着从小盘股角度来讲今年表现好于去年是大概率事件。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大股票完全没有机会呢?也未必。 我觉得可能不会像2013年那样出现强烈的风格摇摆,因为大股票目前主要的增量资金来自于海外,如果海外投资者认为中国的经济预期开始稳定,同时股票估值非常有吸引力,在中国的配置比例又比较低,再加上今年还有MSCI这些事件,实际上也会来买。他买他的,国内的人自己炒主题。所以这样就意味着,可能今年的市场你会看到出现风格的轮动会比较频繁,但是回过头来看,可能没有说谁比谁更强的道理。 4 低回报高波动将成为新常态 最后又从短期的投机回到一个相对长期的看法上。长期来讲,我认为资产管理行业会面临巨大挑战,我把它称之为低回报、高波动的时代。 这是为什么呢?首要的原因是全球的流动性已经进入到收缩的状态。从数据上看,中美欧日M2增速和四国央行资产,都已经开始进入到下行的周期,而在全球流动性收缩的背景下资产正回报的难度越来越大。 我们看各类资产的表现排序,海外资产中去年表现排在第一位的是现金,而历史上看2000年以来没有现金排在第一位的,2008年现金排在第三位,2001年现金也是排在第三位,这是上两轮股市泡沫破裂的年份,但是在去年现金排在第一位,债券、黄金这些传统意义上的避险资产表现也很差。德意志银行也做了个分析,去年负回报的资产数量占比创了历史新高。 国内的资产是什么情况呢?如果我们把信用债、利率债、价值股、成长股、工业品、农产品都做一下,你会看到首先所有资产回报率现在都处于历史上比较低的水平。当然过去也有过,比如2011-2012年,但是与那时相比,目前的波动率更高。大家的感受就是什么呢?每天看着都像有大的行情,但是一年下来可能还在原地踏步。价格没变,钱没了。 因为市场参与者还是在按照高回报心态做投资,觉得一个东西涨了5-10%还有空间有机会,看技术分析也刚刚突破,结果一进去就结束了,这就意味着其实大家都是在一个很狭窄的空间里来回反复地折腾。 为什么这个空间变得非常狭窄呢?因为现在的货币供应量跟不上,原来货币供应每年的增速大约15%,年化回报率做到20%就是优秀的,现在货币供应量增速只有8%,能做到10%我相信就是优秀的。 只是绝大多数的个人投资者还没有很好的调整这个心态,他会说买房子都会有10%的收益,但是别忘了,过去房价能够保持在15-20%的年化增长,也是因为货币保持在15-20%的增长,只不过房价的调整比大家想象的来得慢而已。 此外,从长期来讲,投资可能还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风险资产的整体估值会受到长期的压制。长期的压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股和债的对应关系会发生变化。 我们比较股和债谁更便宜,通常用PE的倒数去和债券收益率做比较,如果股票市盈率的倒数比债券收益率高出一定的幅度,当然就是股比债便宜。比如10年期美债收益率和标普的市盈率倒数,1960年以来两者的平均值是非常接近的,完美地诠释了股债均衡的道理。去年美股虽然涨了很多的,大家会说美股相对于美债还是便宜的,因为美股市盈率的倒数仍然比美债收益率高不少,所以在美债收益率达到3.2%的时候,市场还是觉得美股仍然有投资价值。但是如果把两者的数据拉到1960年以前,是一个什么场景?在1870-1960年,那是股神巴菲特还没有开始投资的年份,股票的市盈率倒数长期显著高于国债收益率,用过去60年的经验判断一个东西贵不贵的时候在面临大的宏观环境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出现很大问题。 再来看低利率是否会导致高估值?这是一个我们做金融的普遍接受的理论,低利率一定会导致高估值,但是这个结论也只在1960年之后成立。这里画了一个图,红线是美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黄线是标普500的市盈率,两者在1960年以后是完美负相关的,说明低利率一定会导致高估值。但1960年以前是怎样的对应关系呢?低利率对应的是低估值。日本市场在90年代以后也呈现同样的特征,利率降到接近于0,但日本股市的估值中枢却持续下降。也就是说,不是利率是因、股票估值是果,而是利率和股票估值都是果,共同反映的是市场风险偏好被长期压制。 为什么市场风险偏好会被长期压制?与人口结构和宏观杠杆率有关。如果我们看灰线非常清楚,它代表美国国债和GDP的比值,和总的杠杆率走势基本一致。在二战以前,美国的杠杆率非常高,在一个高杠杆环境下,市场长期处于风险厌恶的状态。债券会变得越来越贵,股票会变得越来越便宜。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去年2月份的时候大家会认为上证50不贵,即使有泡沫也会认为这个泡沫比过去看到的小很多。但是由于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宏观杠杆率持续抬升,在每一次繁荣周期顶部的时候,市场对风险资产的溢价会变得越来越高,对泡沫的接受程度会变得越来越低。也许下一次能看到的蓝筹股繁荣的泡沫,会比在2017年看到的更小,估值有可能达不到那个时候的高度。 这是一个长期问题,无论对中国还是全球来讲,我们有可能已经进入到一个漫长的低利率和高风险溢价的组合状态。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内容,谢谢大家。 |
- 上一篇:海口楼市限购升级 暂停企业购买住宅
- 下一篇:浙江在线·住在杭州·新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