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用吃过的亏,换来商业地产这8个心得(3)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19-03-01 11:41
长他人志气 朝上的箭头怎么打 臣 成语 臣打一成语 臣的成语 臣字成语 成群结队的意思 成语猜谜 成语词典大全

规模与效益连在一起,不是越大越好,规模一大,比较效益就下降了。规模越大,租金越低。15 万平的商业,至少要 5 家不同业态的主力店,超过 20 家次主力店来组合。在中国,零售业态没有这么丰富,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 50 万种商品,中国目前只有 20 万种商品。

七、商业物管

做购物中心,是先做商业规划,然后找租户,找到合适的主力店、次主力店租户,再做商业物业管理。因此,单纯做零售做百货的人不一定就是商业地产的行家里手,单纯做房地产的人也不一定是,这里需要复合型的知识。现在中国商业地产人才非常紧张。

但是我们以购物中心作为长期发展方向,作为品牌企业,就一定要解决业主的问题。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我们决定,卖出去的这 10 个项目,除了南京、青岛等项目,因为地理位置特别好,经营稳定之外,绝大部分出售商铺全都拿回来,保证业主若干年8%的回报率,个别地区 9%。所以商业地产即使有个别成功销售之后仍然红火经营的先例,我个人认为那是个案,不能成为规律。

王健林用吃过的亏,换来商业

不是什么开业大吉,开业其实意味着大麻烦,开业后经营不好要掉铺。一般来讲,购物中心开业的前三年,尤其是第一年的掉铺率会达到 30%。小租户的特点是只能共繁荣不可能共患难,火的时候想方设法挤进来,生意不好卷铺盖就走,但小租户的好处是能承受不断提升的租金。

什么问题呢?

王健林用吃过的亏,换来商业

王健林用吃过的亏,换来商业

目前在中国,大主力店的发展可以,1 万平以上的超市、建材店好找,但次主力店的发展相差太远,1000、2000 平的次主力店极其难找。在欧洲,我看到一个糖果的连锁店,每一个店就几百平方米,但是在一个购物中心里可以开 4、5 个店,每个门口开一个。

如果建电影院,至少要 10 米层高,要考虑将来使用大银幕。不同的主力店都有不同的荷载、高度、卸货的要求,只有招商在前,与主力店进行技术对接,才能掌握好这些东西。做了两三年,所有业态的特点就掌握了,再做就会很熟悉了,这需要时间积累。上海有一个四十万平米的购物中心,做到正负零,来找我帮他招商,他们招商了一年,一个主力店都没招进来。

购物中心在国际上有个理论,10 万平米以内叫最佳规模,当然这是国外的理论,英美、澳大利亚,他们的人口比较少,10 万平米是他们的上限。按照中国的国情和快速发展的态势,我个人认为 15 万平米是最佳的上限。

购物中心的物业管理是一个特殊形态的物业管理,绝非简单的保安、保洁。目前万达最缺的就是这方面的人才,既懂商业又懂机电又懂物管的人,太缺了。即使有这样的人,待遇要求也很高。我们与上海复旦大学、深圳物管学院签了一个协议,每年定向培养人才。

譬如东莞的一个大 mall,销售得好,价格高,但是现在刚刚开业,已经出现经营问题,我可以断定他们正在走我们以前走过的路。无锡站前城投广场,钻石地段,商铺卖的时候火得不得了,现在开业不到两年,整体关门,200 多个业主正在打官司。

因为要靠他们来拉人流。美国没有在城里面拆迁的,城里都是私人产权,购物中心都是在郊区,只能靠这一招,拉几个主力店,人流引来了,在主力店与主力店之前做些中小商铺,两层、三层,慢慢提升租金,找到资金平衡点。想做购物中心,只有这三招。除此,想卖小店铺,那就不要做了。

一、解决资金

一般来讲,商业项目要有三年的培育期,最少也要两年培育期。所以,大多数基金收购购物中心,要开业两年之后才考虑。有的基金要过三年才收购。他们都要等渡过培育期,基金只要求 3-5% 的回报,但必须稳定。

王健林用吃过的亏,换来商业

商业地产其实是一个进入门槛很高的产业。

2、视觉通透

卸货区要尽量安排在地下,我们现在做购物中心,卸货区全部安排在地下,为什么呢?人车分流,不和地面争位置。如果觉得地下室做卸货区要把高度提高有点浪费,那么可以局部把卸货区做高一点,其它地方做低一点。如果钱多一点,可以都做高。

如果在一个核心区,旁边没有地做住宅,那么办?可以在购物中心上面规划写字楼或公 寓,把上面的部分卖出去,也不要卖商铺。

所以,招满商、开了业绝不意味着大吉,第一年可能会掉 30%,补充上来后,第二年可能会掉 20%,这种调整是个永远的循环。商业物业管理第一重要的是商业开业之后的补充招商调整,还有机电、保安、保洁等职责。

在这个行业里,最需要的就是资金,而且是低成本的、能长期使用的资金。解决不了长期资金的问题,商业地产是很难做的,即使能做,也走不远。所以最重要的,做商业地产,首先要有资金实力,或者有长期能使用的资金平台。万达在这方面有最深刻的教训。

王健林用吃过的亏,换来商业

别看小小的糖果,一个店可以有上千种类的糖果,甜的、咸的、什么口味都有,卖糖果卖出了世界级的连锁品牌,每年 20 多亿欧元销售额。类似这种有特色的次主力店,中国现在很少。所以,规模上不宜过大。现在中国购物中心有比大、比规模的不好风气。

商业地产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不是房地产行业,也不是商业行业,它包括地产、商业、投 资、金融等,而说到做这一行的老大,让王健林上榜应该没什么反对意见,而关于自己获得的成就,他也曾多次根据吃过的亏,讲述那些换来的商业地产大法。

在什么位置上适合建什么主力店,这里面学问很深,要根据你的地址和规模选择合适的业态。比如在副中心你就选新兴业态,如果在核心尚圈,你就不要选大卖场,尽可能选租金比较高的业态,而在郊区,尽量选聚人气的业态。关于主力店和次主力店的确定,目前在世界上有一个趋势,更多的向文化、休闲、健身的业态方向发展。

具体到技术层面而言,商业定位决定项目的成败。商业有两句名言。一句是「隔街死」,一条街 20 米宽,一边火的要命,另一边死街。还有句话是「一步差三成」,哪怕门挨着门开店,但差一步生意就差了三成。这些语言都形容了商业定位选址的重要性。商业地产具体到技术层面,最重要的就是商业定位。那么,在商业定位里,注重哪几个环节呢?

王健林用吃过的亏,换来商业

我可以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上海的正大广场,黄金宝地,小陆家嘴最好的位置,2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现在只有 1、2 层没有关,3-8 层全停业了。而且 1、2 层卖的都是大杂货,跟陆家嘴的定位完全不符,没有品牌入驻。我看正大广场没有救,胎里带来的毛病,先天不足,只有一条出路,炸掉重建。

我举一个例子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北京人口那么多,在东、西、南、北规划了四个几十万平的 mall,到现在第一个规划的春天mall都是死的,58万平,根本做不了,政府被迫修改规划,修改到 20 万平的规模。所以,规模要求最佳,不能求最大,要求比较效益。租金高,回报率高,才是真本事。现在在中国做购物中心,迫切需要解决规模偏大的问题,在商品和次主力店不匹配的情况下,盲目求大的结果只能是自食苦果。

否则为什么全国只有 1% 的房地产企业,全世界只有平均不到3%的房地产企业做购物中心呢?

开业是一个分水岭,开业之后麻烦事很多,主力店、业主、商户的投诉,机电的维保,环保的要求等等,尤其是市场的培育问题,前三年不稳定,很麻烦。所以,想从事购物中心这个行业,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一定要有承受压力的心理准备,做购物中心绝非轻松事。

当年他们买地便宜,炸掉之后,8 万多平的土地价值比现在这个楼的价值高多了,全部炸掉,做公 寓卖出去,就是不做公 寓,重新思考一下做购物中心,也可行。正大集团就是因为崇洋媚外,迷信美国的设计师,连中庭都是拐来拐去的。美学是有了,但人流动线不合理,做商业地产是失败的。搞好设计有四个关键点

八、承受压力

现在国内的购物中心,有一些人只单纯地考虑零售卖场,而国外的购物中心,有近一半的面积都拿出来做休闲娱乐文化健身。我们从自己开发的购物中心也有体会,哪一个购物中心的娱乐、休闲做得好,哪个购物中心就火。

1、人流动线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