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金融整治后,货币调配权明显向上集中,信贷市场收得很死,央行用尽浑身解数地调配货币,设立各种专项贷款、定向降准、降息。近期,央行设立了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还有1000亿新增支农再贷款、3000亿支小再贷款。 有些人说,哪来的这么多公平,政府只能顾及整体、大多数人的利益。 又如湖南衡阳用财政补贴楼市,购买新房和存量住房,所缴契税税率为1%的,由市财政按所交契税对购房人予以全额补贴;税率1.5%的,补贴2/3;税率2%及以上的,补贴50%。另外,新房项目地下车位首次出售的,财政补贴1000元/人。 企业及国人纳大量的税收供养庞大的公共系统,希望爆发战争、大萧条、自然灾害时,政府能够动用公共资源及公共权力,维持社会及市场的稳定。 要不逐渐收缩,控制成本和现金流,甘愿做地方小企业; 否则,央行就会忙成了四处救火的“央妈”:股市缺钱,放水;楼市缺钱,放水;股权质押暴雷,放水;财政缺钱,放水;疫情来了,放水。 2016年左右,房地产企业面临一次拉开级别的战略选择。 三年下来,高周转给中国地产业带来什么? 这是体制的天然歧视。行长听市长不听市场,发行再多的货币,私营企业依然缺钱。 各地救市之急切、行动之迅速、花样之丰富、加杠杆之凶猛,令人眼花缭乱。 近些年,中国投资收益率,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持续下降。自2014年开始,央企及民企(上市公司)的投资率从40%左右下降到了20%左右。 对房地产行业来说,新冠疫情是一次突发的现金流“事故”。 (责任编辑:季丽亚 HN003) 虽然这两个系统不可能一下子独立,但这是大势所趋,且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了。 本文逻辑: 财政应该发放给高级人才作为住房补贴,还是投入到廉租房建设上?应该给比亚迪(002594,股吧)百亿补贴,给房地产商补贴,还是应该给创业型企业、低收入者免税。 二是房地产企业“喜提”货币的年代结束,资本面紧缩,融资成本大增。 到底该不该救楼市? 更重要的是,央企及国企的利润上缴比例偏低,且存在缴纳不足的现象,政府还有很大的征收空间。 房子建起来,并不是有人买就是好事。楼市,是消费市场,也是投资市场。楼市火热,有可能是货币现象。 我不反对救市,这次疫情,我主张救市,关键看怎么救,政府救市的正确方式是什么? 这种加杠杆的楼市宽松政策,在去年是万万不敢出台的。毕竟,守住高首付比是中国防控楼市风险的关键政策。 01 再看土地财政到了什么程度,土地财政依赖度超过100%的城市,有广州、武汉、南京、杭州、昆明、南宁、太原、长春。 今年1月份,中美签署了第一阶段的经贸协议,双方达成共识,维持汇率稳定,避免竞争性贬值,避免干预汇率,保持汇率市场的透明度。 但是,当技术没有进步,持续追加投资的结果是,边际收益率持续下降。过剩的高速、机场等基建,带来的效益是负的。 完善的公共用品,有助于我们抵御灾害及风险。这次疫情给我们一个重大的教训是,公共卫生系统建设不足、效率低下。 疫情信息公开后,房地产销售、建设、投资及土地拍卖全面停止,房地产的韧性备受考验。疫情中断了房企高周转,现金流压力大增及负债率上升。 中美贸易战给中国楼市设置了高压线,房价继续上涨或泡沫继续扩大,汇率风险则更大,资金外流的风险也更大,进一步开放尤其是金融开放的压力就更大,中美贸易谈判就更加被动,宏观政策更加乏力。 在高周转的推动下,每一个项目就像接力跑,从拿地到销售,一环套一环,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资金快速滚动。公司利用快速周转的现金流及快速获得的土地,从银行、资管等渠道获得资金。 斯密的追随者、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用“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解释的更清楚。 但是,这条负债率曲线也说明,一旦房企拿到“安全门票”,便容易通过传统渠道融资,如银行信贷、股票市场,从而降低负债率。 疫情之下,政府需要向市场让利,修复企业及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比如,政府大幅度减税、降费、降社保,甚至短期内免税、免社保。 刺激楼市,即使房价不上涨,至少造成三个糟糕的结果: 钟南山院士说,中国疾控中心只是技术部门,地位太低,没有行政权。他还说,SARS之后,很多研究就不搞了,对突发性事件重视不够,没有持续的科学研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救治中,在治疗上有点束手无策。 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逐渐独立。 可能很多人不了解,高周转对房地产的重要性,高周转可以说是大型开发商的“生命线”。 我们看到政府也在推行类似的举措,但我认为,中国的税费、社保还有相当的下降空间。 大疫之下,20多个城市紧急推出楼市“救市”新政。 这些年,高周转放大了房企的杠杆,加剧了房地产的脆弱性。事实上,过去两年,银行信贷收紧,地产商融资成本增加,一些中小房企资金链断裂。 为了快速扩大规模,中型开发商大量采用合作杠杆,使用资管、信托等高成本融资手段。 其次,中国财政不缺钱,缺的是使用效率和效果。 此时,房地产企业,怎么办? 疫情期间,地方政府准许开发商延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延期缴税,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降低信贷门槛,给房企提供信贷支持;开放售楼处,降低预售门槛。 所以,政府救楼市,表面上救开发商,其实是在救银行、救财政。 但是,美元又是法定货币,具有强制性及国家属性,属于美国国民的公共契约。美联储是一家公共货币发行机构,而不是联储银行的私人企业。 犹如过山车般惊心动魄的负债率曲线,说明中梁高周转是一种极端杠杆模式。 其实,货币的调配,还得交给信贷市场,由市场价格(利率)来决定。 最近,山东、江苏、安徽、河南、贵州按下基建投资“快进键”,涉及投资规模逾万亿元,试图快速追回疫情的经济损失。 碧桂园的高周转被业内称为“456模式”,即拿地4个月开盘,5个月资金回笼,6个月资金再周转。 一、中国地产规模快速膨胀,三四线城市价格普涨。 很多人认为,房价下跌,楼市萎缩,房企倒闭,经济衰退,政府救楼市,不一定让房价上涨,支持维持市场稳定,从而稳增长。 我们对比一下其它国家,法国国企税后利润上缴国家50%,瑞典、丹麦、韩国等国国企利润需上缴1/3甚至2/3。 2016-2018年,中梁分别拿到63块、119块、221块地,其中有34块、88块、168块地位于三四线城市。这匹黑马,采用极致高周转模式,攻占三四线城市,被业内称为“三四线城市收割机”。 因为中国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这些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肩负的责任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帮助我们纳税,支撑政府及公共系统。 根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报告,2017年,500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存货周转率从0.35骤降至0.16,到2018年又下降至0.13。 中型地产商面临“生与死”的两难选择: 货币是市场中唯一的公共合约,剩下的都是私人契约。启用货币手段、财政手段救市,应该“一视同仁”,不宜针对性施救。政府干预市场让一些人得利,定然导致另外一些人受损,更是破坏了私人契约、市场竞争规则。 救助任何一个产业、一个市场或一家企业,都是对市场竞争规则的破坏,对其它企业、竞争对手及个人而言,都是不公平的。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这次疫情,政府必须施以援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