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指出,要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对平台经济实施常态化监管,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我们于4月报告《政治局会议解读:首提全面扩大国内需求》的提示正逐步兑现:平台经济最大的预期差在于对平台经济态度从规范转向支持,当前的平台经济的专项整改已接近尾声阶段,在未来一段时间,决策层对于平台经济整改的基调不是打压和限制,而是要促进其健康发展。我们认为,产业基础再造(产业新能源化和产业智能化)和制造业强链补链是“绿灯”投资的重点方向,与制造业高质量相契合将是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点,“绿灯”投资将促使平台经济助力制造业投资。 受疫情与俄乌冲突等超预期负面因素的冲击,全年实现经济增速5.5%的目标存在较大难度。本次政治局会议淡化了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提出“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2021年经济总量排名前五的省份所制定的2022年GDP增速目标分别为广东省(5.5%左右)、江苏省(5.5%以上)、山东省(5.5%以上)、浙江省(6%左右)与河南省(7%左右),均持平或高于全国目标,有望对全国经济形成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就发力重点而言,各经济大省核心聚焦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制造业是重要支撑,如广东省强调“健全链长制”,江苏明确提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35.8%”的目标等。 本次政治局会议仍然强调“房住不炒”但政策重心明显集中在“保交楼、稳民生”领域,对地产政策的定调稳字当头。一方面将房地产问题纳入“守住安全底线”部分进行论述,在首句即强调“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提出要“保交楼、稳民生”,这也是首次政治局会议提及保交楼。 会议指出,坚持就是胜利,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我们在5月17日下半年宏观策略报告《逆转,新生》中指出,统筹疫情和经济发展重点依靠——常态化核酸检测,即通过高频次的核酸检测,第一时间发现疫情并及时扑灭,即使局部地区出现零星疫情,也难以形成规模性反弹,出现全城严格静态管理的概率也大大降低,经济社会的核心功能得以有序运转。常态化检测,常态化增长,我国既不会选择防疫躺平,也不会过度刺激拉动总需求,而是通过在全国大城市和口岸城市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付出一定时间和财务成本,实现人与物的自由流动,避免城市停摆,使经济回归自然增长态势。
>>加强信贷投放的重点依靠准财政 本次政治局会议导向明确,下半年经济修复主要依赖两条路径:路径一是经济的内生修复,一方面依靠经济大省发力带动全国经济增长,根据广东、江苏、浙江等区域的经济特性,制造业发展仍是重心;一方面依靠常态化核酸对疫情进行有效预防助力消费稳步复苏。路径二是用好现有工具箱,财政着力用好专项债务限额;依靠8000亿贷款额度和3000亿专项建设基金等准财政工具加强信贷投放。 我们认为,在淡化全年GDP目标背景下,关乎民生的就业目标将是底线。会议强调,要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要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6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改善至5.5%,已达到阈值目标水平。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依然突出,6月青年人口调查失业率(16-24岁)续创新高至19.3%。青年失业率会在7~8月份毕业季达到峰值,因此稳增长政策仍需发力落实。但同时我们认为对经济的刺激仍重视把握冗余度,通胀是刺激的上限。由于国际和国内供应链紧张,贸然拉动总需求易出现通胀问题,因此把握政策的冗余度,注重跨周期调节,防止陷入欧美国家高通胀的境地,意味着不会过度拉动总需求。
>>财政着力用好专项债务限额 会议表示“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截至7月22日年内已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34368亿元;余额方面,截至2022年6月全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218185.08亿元,同期地方政府专项债余额为202645亿,仍有一定债务空间。我们认为,前期专项债集中发行、特定机构利润集中上缴等政策有效缓解了阶段性的财政收支压力,但考虑经济修复关键时期,下半年财政仍需进一步发力,一方面重在落实政策效果,促进专项债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另一方面增量工具在于着力用好专项债务限额,各省财政部门可依照本地区债务风险、实际财力等情况在限额内举借债务,我们认为此举有助于重大项目和基建投资发力。 A股方面,看好以航空机场、旅游酒店、餐饮、免税为代表的出行消费链,主要受益于人员流动修复。此外,继续看多稳增长方向,传统稳增长链条看好金融与地产后周期,新制造稳增长链条看好制造业强链补链(半导体和机床母机)和“新能源+” 。 >> 统筹疫情和经济发展重点依靠常态化检测 >>注重营商环境和企业家能动性 从“保交楼”的手段来看,我们认为未来主要有以下关注点:一是压实地方政府责任,地方政府需要因城施策用好工具箱维稳当地地产市场,严格落实“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要求,对于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等地方具有自主权的政策应该妥善安排,积极防范风险。二是重点关注未来国家层面是否会成立救市基金保障交楼,如有相关措施落地将有效助力停工项目的复工和交付。 在失业率回归5.5%,通胀有潜在压力的情况下,未来的增量政策将更多发挥托底作用而非刺激需求。房地产政策的重心是保交楼稳民生,未来需重点关注是否会成立救市基金保障交楼;平台经济需重点关注产业基础再造(产业新能源化和产业智能化)和制造业强链补链等“绿灯”投资重点方向。 >> 核心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