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房地产发展阶段看,兼具日本1974和1991年前后的特征。对照典型工业化经济体房地产发展的历程,中国房地产发展正进入新阶段:1)从高速增长到平稳或下降状态,2014年20-50岁置业人群达到峰值、城镇户均1套、城镇化进程放缓;2)从数量扩张期到质量提升期。随着住房趋于饱和(城镇户均一套),居民对住宅质量、成套率、人居环境等改善性需求要求提高。购房需求结构从20-35岁的首次置业为主演变为35-50岁的改善性置业为主。3)从总量扩张到“总量放缓、区域结构分化”。中国城镇人口的分布与区域住房价格水平基本吻合,而人口空间的分布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不同规模的城市人口都在扩张,而且在总人口当中的占比均在上升。这一个阶段和经济快速增长、制造业快速发展相关,而城市化率还没有达到55%。第二个阶段主要是郊区化,一些中小型城市增长放缓,而大都市人口比重继续上升,这一阶段伴随着制造业的绝对衰退、服务业的相对发展。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大致在55%-70%之间。第三阶段则是城市化率超过70%以后,人口继续向大都市圈集中,中小型城市的人口增速缓慢。我国人口的区域分布结构正逐步从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过渡。 脱离基本面 中国当前兼具1974年和1991年的特征。 房市“场外配资”的规模有多大?链家官网的数据计算,2015年3月至今(截至2016年3月13日)链家理财平台成交金额约186亿元,其中约25%为首付贷,首付贷金额为46.5亿元。考虑到链家北京二手房市场占有率约60%,上海、大连、成都等占比均超过20%份额,以及链家在本轮舆论中的中心地位,如果按照链家在全国首付贷中10~15%占比计算,全国首付贷金额约300~500亿元,加上众筹、消费贷转房贷等其他方式,预计全国房贷“场外配资”金额在500~800亿元左右,撬动的房地产成交额如果按照保守的5倍计算,则杠杆成交金额超2500亿元。 2014-2015年股市上涨和居民加杠杆有关。两融和场外配资规模大幅增长,其中两融余额增长近2万亿元,配资杠杆也达到万亿级别。 当前中国房市具备1974年前后日本的很多特征,如经济有望中速增长、城镇化还有一定空间等基本面有利因素,如果调控得当,尚有转机。但许多因素也和1991年前后相似,如人口拐点和区域分化,应避免货币超发引发资产价格脱离基本面的泡沫化趋势。住宅投资告别高增长时代,房地产政策应适应“总量放缓、结构分化”新发展阶段特征,避免寄希望于刺激重归高增长的泡沫风险。 (4)银行坏账大幅增加 近期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暴涨,并逐步蔓延至二线城市,资产价格泡沫担忧加剧。当前中国房市与1991年日本房市大泡沫、2015年中国股市大泡沫类似。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如调控得当尚有转机。泡沫吹大了是要破的,谁也脱离不了地心引力。 1991年日本房价泡沫破灭前,很多特征和当前的中国相似: 1991年后,日本经济陷入停滞,和其他国家相对力量出现明显变化。以美元计价的GDP总量来看,1991-2014年间,日本累计增长30%,美国增长194%,中国增长26.3倍,德国增长114%。1991-2014年间,日本GDP占美国比重从60%下降为26%,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推荐】当前房产泡沫与1991年日本、2015年中国股市比较 1991年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增速和通胀率双双下台阶,落入高等收入陷阱。1992-2014年间,日本GDP增速平均为0.8%,CPI平均增长0.2%,而危机前十年,日本GDP平均增速为4.6%,CPI平均为1.9%。 (3)房地产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链条长,泡沫破灭对投资冲击大 房价上涨降低实体竞争力。一线城市房价不断攀升,成为阻隔人才进入城市的高门槛,会影响整个城市的竞争力。另外,高房价将颠覆人们对财富和生活的认知,让实业投资意愿下降。Miao and Wang(2012)研究发现,企业受资产泡沫的吸引,会将有限的资金投入有泡沫的生产部门,其主业的创新投入因此受到抑制;如果存在泡沫的部门不具有技术外溢效应(如房地产业),则投资转移对创新投入的抑制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 日本泡沫破灭后,经济陷入了失去的二十年和长期通缩,居民财富大幅缩水,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银行不良率上升,政府债台高筑。另外,日本政治影响力下降,超级大国梦破灭。 1986-1991年最后疯狂期,日本房价涨幅明显加速。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价格累计上涨169%(年均增速18.4%),而1975-1985年11年间,日本房价六大主要城市累计仅上涨79%(年均增速6.2%)。1987-1990年间年均增速高达24.6%,甚至超过1955-1974年快速上涨期的平均增速(年均增速22.2%)。 当前中国房地产与日本1986-1991年房地产大泡沫比 (1)陷入失去的二十年和长期通缩 区域分化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