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房地产告别人本主义、民本主义,它就进入了自身发展的高级阶段,我称之为房地产资本主义阶段,也即资本主导的阶段。这里所用“资本主义”一词没有意识形态含义,只是为了更强烈地说明资本无所不在且举足轻重的作用。 何谓房地产资本主义? 从宏观看,就是整个经济、投资、信贷对房地产依赖到一种谁都离不了的程度。它已经成魔,自运转,谁能替,奈我何?一切都是命运,当我们选择了投资拉动、基建先行、土地出财政、一业带百业、银行需要抵押物做“锚”、天量货币需要“超级蓄水池”消化这样的增长模式,就注定了,在那些一直能提供未来想象力、不断有新题材新发展的地方,房地产的非理性繁荣必然发生。 融信集团相关人士告诉秦朔朋友圈,为何敢举出如此价格,一是看好上海世界金融中心的未来和内环的地段价值,二是周围地块的拆迁成本已经是8万元/㎡。金融中心、世界城市,那都是要真金白银投出来的,否则哪有这样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不是政府不努力,是政府要改天换地出政绩,投资拉动促GDP,太努力。 因为政府要做太多的事,包括维持庞大的低效部门,所以货币供应必须年年上新台阶。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从2009年起就是全球之最,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央行早几年已经超过美联储成为全球最大央行。这不是周小川的事,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事,我们的GDP是靠更多的资金注入往上拱的!不把房地产拱上去,又能拱什么呢?拱什么都过剩! 说完宏观说微观。从微观看,房地产资本主义意味着,房子不只是房子,土地不只是土地,充分运用金融工具做房地产,把房地产当成金融和资本来运作。一旦这种思维和操作模式成为房地产主流,就从产业时代进入资本时代。 我看到的房地产资本主义的图景是——以房地产作为优质基础资产(土地、房子、房地产公司股权),以价格上升作为确定性预期,以成本不断下降的低息资金和理财产品作为燃料,以价格重估作为抵押型金融体系的润滑剂,以居民负债率的上升作为对价,进入“上涨、上涨、只要上涨大家都是赢家”的向上冲刺期。 在这个拿块地就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时候,对土地和建筑的专业情怀退位,职业经理人无足轻重,各式各样的金融资本玩家跳上舞台,中小发展商空间局促,大寡头风云际会左右逢源。 如果说囤地、捂盘、炒地、炒房、加杠杆等等,可以作为房地产资本主义的早期形态;现在则是中盘,就是大规模使用金融工具(贷款和金融机构的场外配资),尽可能加杠杆,充分利用地价上升来扩张资产负债表;负债越多越好,用“负债”竞逐“资产”(包括房地产公司股权),然后拉升资产价格,或者快速周转产生现金流,以现金流为依托进一步融资扩张。 以擅长“借钱拍地”的融信中国为例,所使用的金融工具包括:在海外上市,发行公开公司债和私人公司债,发行购房应收账款的ABS(资产支持证券),入股农村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战略合作,成立合资保险公司。融信金融运作的核心如下:竞拍一二线土地,由于土地估值高,相应增加了公司净资产,降低了已有负债率,从而提高了债信评级,继而可以发更多债和利息更低的债。 地王在手,而且是上海地王在手,还怕谁不抢着来合作呢?银行不往高处走,难道会往PPI月月下跌的实体经济走?只要银行想把钱借给你,就有各种证券化通道通向你——项目融资证券化,抵押贷款证券化,尾款回收证券化,垫付首付甚至与P2P公司合作“零首付”,然后你再去拍地…… 资本逻辑的蔓延 “不用有钱,只要有胆。你把地拍下来,银行排队等你,你自己不用出钱。你也不用太懂房地产,专业能力强的开发公司太多了,他们没有项目不行,绝对愿意跟你合作。”几个月前,我对地王逻辑百思不解,一位“内部人”这样为我指点迷津。 我被点醒了。原来是这样,做房地产其实是做金融。房地产好像一个资金流进流出的管道,现在最重要的功夫不是像制造业的产品经理那样做产品,而是看谁能整合更多金融资源,高杠杆撬动大规模的资金,然后通过房地产项目实现规模化的盈利回报。 房地产还是产业,但是它的第一属性已经变成金融。如果说美国的次贷危机源于个人可以不断向上重估房地产价值,以此增加融资额,现在,在水漫金山、资金横流、没有很多好资产可投的背景下,中国发展商手里的土地就成了香饽饽。一个新地王诞生,客观上就能让更多土地被“价值重估”,“地主”也就能拿到更多融资额度。怪不得每一块地都有那么多发展商去拍,自己拍不到,能把地价推高一些也能获利啊! 当勇敢的发展商看穿了房地产金融化、资本化的逻辑,只要做一件事就好了,大胆举牌,哪个城市越多想象力就去哪里。地价节节升,房价步步高,银行,还有央企心甘情愿和开发商建立统一战线,为他们提供各种支持。 这里要特别说一句央企。由于央企的资金成本最低,闲置资金最多,某种意义上是“类银行机构”。所以央企在追逐地王方面特别凶猛,战绩也最辉煌。 而看到房地产本质上是一出“资金低进高出”的游戏,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发展商建立自己的金融平台,全力争取金融牌照。 不仅发展商玩金融,普通公司也拿房子玩融资。网友有个段子,“假如我有一套房值1000万,公司资金流紧张。于是我找中介勾结,拉涨到1500万‘卖’给亲戚或铁杆朋友。首付三成,还可以贷款1050万。原先按抵押贷款就只能贷五成500万。”能否操作且不论,但“拉更高的价格—估更高的价值—贷更多的款”,这个逻辑看起来颇得人心。 历史上房地产在中国太兴盛了,有阶段性横盘,有三四线库存压力,但从没有过系统性风险和灾难性打击。所以,没有人真怕,对眼前利益的贪欲会战胜一丝丝的恐惧。一家银行的分行行长对我说,“我怎么不知道不可能一直涨下去,但我们是要每年考核的,你不贷款,别的银行贷款,信托和保险资管计划去支持,那你怎么办?” 房地产资本主义是房地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更高效的武器,它能加速资本和流动性的供给,也能为行业整合、跨界合作提供技术和制度安排(如并购),还能为购房者、投资人带来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因此促进了行业的兴盛。只是,谁都不知道,兴盛之后的危机何时爆发,以何种方式爆发。 盛世危言 越早预测房价下跌的学者现在越遭人骂,因为阻了人家的财道。 我只想做三个提醒,但什么时候发生,我不知道。 第一,居民加杠杆的空间还有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