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杨毅沉、李劲峰、郑钧天)“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一线超大城市因优质医疗、教育、基础设施资源高度聚集产生的“虹吸效应”圈层继续外扩,不仅让长三角、珠三角大城市圈内一二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京沪周边部分中小城市房价甚至在调控后不降反涨。 热点城市调控政策落地,城市“虹吸效应”如何才能打破? 一线超大城市“虹吸效应”圈层外扩 东部城市硬件吸引力加强,不管买房目的是投资还是自住,一线超大城市“虹吸效应”通过房价继续表现出来。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一二手住宅综合价格指数北京同比涨32%,上海同比涨31%,深圳同比涨23%。 随着大城市圈中一二线城市房价不断上涨,“虹吸效应”圈层正在外扩。长三角、珠三角内的苏州、珠海、惠州、中山等城市房价同比上涨达30%左右,让人感到在沪深周边也买不起房了。 在此轮各地楼市调控政策相继落地后,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仍不限购的河北廊坊部分楼盘10月份价格不降反涨。统计显示,今年8月份廊坊的综合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在三线城市中是最大的,上涨幅度达到61%,8月份三线城市当月总体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8%。北京周边的保定、张家口,8月份总体价格指数也分别同比上涨30%和23%,都超过北京房价涨幅。 “虹吸效应”蔓延至部分省会城市、二线城市 厦门同比涨43%,南京同比涨28%,武汉同比涨24%……与一线超大城市房价的涨幅相比,部分省会城市、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幅更甚。 在其他原先不限购的大城市房地产市场,一方面有投资投机需求,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虹吸效应”蔓延的新情况。 武汉市房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全市新建商品房累计成交20063套,面积达213万平方米,平均价格为9610.89元/平方米,环比上涨3.59%。不少市场机构统计分析,目前武汉商品房交易中,约半数购房者是从外地来武汉的。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副所长路洪卫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1+8”武汉城市圈的9个城市中,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相比,除武汉净流入200多万人外,其他八个市全部为净流出,达320多万人。 据记者调查,“虹吸效应”向东部省会城市及二线城市蔓延,造成三四线中小城市被“掏空”。 业内人士表示,在首批刚性需求被满足后,三四线城市楼市后续乏力的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库存依然高企,房价没有回升,显示出与“虹吸效应”相对应的差异化特征。 如何打破楼市上涨背后的“虹吸效应”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本轮房价大涨过程中,众多一二线城市涨幅超过20%,重庆市房价同比上涨仅3%。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表示,重庆市房价能够长期保持平稳,除了有用地供应方面的原因,也有初期产城融合规划中对土地、人口、产业的规划相对科学的原因。 专家指出,国内城市要想打破因为大城市“虹吸效应”而带来的房价暴涨怪圈,一方面要加快中小城镇的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户籍制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整体规划和区域规划,防止资源过度集中于某一个大城市。 国务院近日发布《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在这项方案中,除了户籍制度方面的改革,特别提出加快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城镇倾斜的政策。中央财政在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保障性住房等相关专项资金时,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地区给予适当支持。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认为,本轮地产调控将促进一二线城市务工人员回流,这有助于消化三四线楼市库存,减少大城市“虹吸效应”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