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作者 刘链/文
近期,一则央行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测算的消息引起各方高度关注。据了解,根据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的调控要求,从2016年三季度起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测算。
此前,MPA 能够有效约束金融机构在表内腾挪资产、规避调控的现象。而表外理财被纳入广义信贷测算后,表内业务转移至表外处理的现象也将受到约束,其抑制理财规模进一步扩张的信号闪现。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日前公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6上半年)》(下称“《理财半年报》”),截至2016年6月末,理财资金账面余额26.28万亿元,其中投向债券、非标和权益类的约占三分之二。保本的理财产品余额为6.1万亿元,已计入银行表内。非保本理财余额合计20.18万亿元,假设这部分的资产配置结构与整体一致,则约有13.5万亿元的理财资金需要纳入广义信贷测算。
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测算后,广义信贷指标将扩大化,其测算结果将作为金融机构三季度评估的重要参考。如此,银行的考核压力无疑是加大了,至少短期内表外理财规模扩张的速度会受到制约。此外,由于表外理财投向非标的部分中,限制性行业为数不少,预计银行体系信用投放的行业分布也会有所调整。
根据《理财半年报》,截至6月末,40.42%的理财资金投向了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占17.74%,非标占16.54%。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组指出,MPA要求广义信贷增速与目标M2增速偏离不超过22%(M2增速±22%),其实根据上市银行的数据,资产增速没有那么快,但部分中小型银行资产扩张较为迅猛,加强约束后,通过同业业务或表外理财弯道超车的难度大增。该研究组同时强调,这只是一次“测算”,对银行业的实质影响是有限的,但体现出监管部门防范风险、压制银行过快加杠杆的意图,监管的趋严将导致银行理财规模增速的放缓。
债券和非标资产占比提升
从银行理财产品资产配置的情况来看,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银行存款和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是理财产品主要配置的前三大类资产,共占银行理财投资余额的90.32%。其中,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配置比例为56.04%,近年占比持续提升;现金及银行存款配置比例为17.74%,在低利率背景下占比明显下降;非标准债权类资产配置比例为15.62%,自2013年下降后在2016年略有回升。此外,其他资产配置具体包括:权益类投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金融衍生产品、产业投资基金、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以及代客境外理财投资QDII,配置比例合计为9.68%。
债券作为一种标准化的固定收益资产,是理财产品重点配置的资产之一,在理财资金投资的12大类资产中占比最高,占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40.42%。从债券配置的结构看,信用债占理财投资资产余额的28.96%,且以高信用评级的债券资产为主体,利率债(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央票、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占理财投资资产余额的6.92%。
进一步来看,理财产品直接投资的信用债以高信用评级的债券资产为主体,整体信用风险相对较低。截至2016年6月末,理财资金直接投资的信用债中,55.7%为AAA级债券,25%为AA+级债券,18.1%为AA级债券,0.82%为AA-级债券,0.38%为AA-及以下债券。
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也是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投资的资产之一。银行将发行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集中在一起,投向企业贷款、同业贷款、贴现票据、委托贷款及其他金融工具,或者直接进入银行资产池中,通过单一类信托、券商资管、公募基金子公司等通道机构,利用信托受益权等与非标资产对接。
2013年出台的“8号文”,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交易平台等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做出了规定。限制了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规模的上限,为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的孰低者。同时规定商业银行对之前投资但达不到本通知要求的非标资产,应比照自营贷款于2013年年底前完成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资本计提。
“8号文”之后,银行通过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受到诸多限制,银行理财产品的非标业务规模逐渐压缩,所占比重由2013年年末的27.49%下降至2016年6月末的16.54%。从结构上看,截至2016年6月底,投资于非标债权类资产的理财资金中,收(受)益权所占比重最大,占全部非标债权类资产的33.18%;其次是信托贷款,占比为16.45%。
当前,银行业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市场、货币市场、非标市场以及权益市场,各类基础资产的回报率将决定银行理财产品的综合收益率。分类比较各类基础资产的收益率水平,自2015年年初下降1%-3%不等。3个月期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自2013年年末达到5.93%的峰值后逐步回落,从2015年3月起回落速度加快,由5.35%下降至2016年9月的3.87%。总体来看,银行理财资金投向各类基础资产收益均明显回落,带动理财收益率持续下行。
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无法直接投资权益类资产,主要通过主动对接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以及私募产品等重要渠道来进行股票质押式回购融资、两融收益权、结构化配资业务等权益类投资。其中,通过购买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产品,银行可与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等进行沟通协商,确定权益投资的具体方向;而通过股票质押式回购融资、投资两融收益权、结构化配资业务等方式,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间接流入股市,但具体流向不在银行的把控范围之内。
在给投资者创造收益的同时,理财产品也通过合理配置各类资产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实体经济,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累计有18.99万亿元的理财资金通过配置债券、非标资产、权益类资产等方式投向实体经济。截至2016年6月底,投向实体经济的理财资金余额16.03万亿元,占理财资金投资各类资产余额的60.74%。
从理财资金投向行业分布情况来看,截至2016年6月底,投向实体经济的理财资金涉及国民经济90多个二级行业分类,其中规模最大的五类行业为:土木工程建筑业、房地产业、公共设施管理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和道路运输业等,前五类行业合计占比为51.54%。
从重点监控行业和领域的情况来看,理财资金投向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中重点监控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两高一剩”行业、商业房地产(保障房除外)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监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和监管下,2015年理财资金投向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中重点监控行业和领域的资金量有所下降,其余额从2014年年末的2125.4亿元降到1937亿元,降幅为12.35%。具体来看,涉及“两高一剩”行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非标资产规模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分别较2014年年末下降63.2亿元和279.5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