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房企资产证券化落地案例也越来越多。如今年年初碧桂园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计划。总体发行规模达29.45亿,对应1.2万份合同,210个物业项目,分布在全国24个省,实际融资规模28亿,期限是4年,发行利率达5.1%。 目前市场已发行9单私募REITs产品,都是股权过户型。 戴德梁行估价及顾问服务部董事、华东区主管顾悦如指出,未来3-5年,将是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发育成熟的黄金时期。大部分国企手握大量优质资产,却难以实现资产证券化,一旦他们的资产进行证券化,将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规模。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当中,国企尚有屏障,较为核心的一点是,国有资产在进行重大资产筹划时,需要国资委审批,某种程度上讲,这可能会影响到这类企业的中长期筹划。 据机构预测,到今年年底,房地产资产证券化产品将会超过去年总量。 资产证券化是大势所趋 从必要性来说,虽然有一线城市的火热现象,但房地产行业在过去两年整体比较辛苦,由于利润率下滑,周转和去化速度放缓,使得原有的商业模式发生很大变化。因此,企业开始谋求从地产获利转向金融获利,从销售周转转向金融周转。 上述情形对商业地产开发商和持有人尤其适用。由于商业地产自身的流动性极弱,经营现金流的提升又需要时间,因此必须思考轻资产模式,金融创新最为迫切。 从发展前景来说,目前,一线城市可供资产证券化的商业地产大约在3万亿以上,然而商业地产的融资中绝大多数是商业银行贷款,少数通过信托、保险、资管提供融资。对比总额2万亿美金的资产规模的美国市场,其中,REITs、CMBS占了大多数,存于表内的商业贷款相对较少,还存在较大的市场落差,未来资产证券化的空间是极大的。 就REITs来说,主流模式有权益型、抵押型以及混合型,70年代美国这三类产品是共同发展的,金融危机之前权益类占绝大多数,危机以后,由于一些传统的银行放贷能力减弱,抵押型REITs又开始发展起来,权益类工具与债项工具次第展开的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个人是认为债项工具将会比权益类工具更快速的发展。 权益资产证券化 权益证券化(以REITs为代表)从实操上说,最大的问题是估值。一二级市场是倒挂的,这是中国市场一个特别重要的现象。在债项没有很好优化的情况下,股项证券化的压力是很大的。然而,挑战是短期的,很快将会改观,业内应持足够乐观态度。 第二个问题是基础资产自身的问题。百货购物中心和酒店在国外都是上佳的资产选择,但在中国不尽然。北京的百货营业额的大多是负增长的,购物中心个别区域营收也是下降的,进而传导到租金。酒店行业2014年整体亏损60亿,五星级酒店毛收入虽然很高,但是利润额非常小。至于办公楼,随着新的经济形态和人群结构的变化,办公楼也有了新需求。 第三个问题是中国核心城区的加速老化,建筑生态迫切需要优化提升。10年前所谓的高规格写字楼和商业设施如今必须更新;物业必须要由专业的资产管理人来管理,才能提升其价值。 这些问题造就了业内困局:业主想做权益型REITs或出售,由于认识到潜在价值,要价过高;开发商基于开发的能力组合没有办法把价值释放出来;传统的股权类投资人看到物业可能的升值空间,但是不敢下手;融资机构看到物业现金流弱,融资规模受限;对投行来讲,即便勉强做一些权益类的REITs,最后募资也很不容易。 证券化不应只关注金融工具,应回归和足够重视资产管理能力。高和对这个问题的思路是:孵化型的私募REITs——让原来的业主和开发商把资产放到一个合作载体里面,双方共同控制和管理。原来的一部分业主可以留一部分劣后级在里面,但是大部分的投资是高和负责。优先级可参照招商天虹的模式,把优先级挂牌交易。此外,需要对物业进行升值改造,提升价值。 这样物业的现金流和回报水平就可达到公募REITs的要求,进入公募REITs市场,实现多方共赢: 1)原物业持有人:不能把所有的利润都占有,但是当期利润可以实现,同时可以分享长期的利益,也没有失去对物业的控制,将来还有参与REITs市场的门票; 2)投行:这个模式可以复制,快速提供过渡性的业务,也不用担心劣后级募集,而优先级募资由投资银行承销; 3)投资人:优先级的风控更可控了,因为价值升值,安全边际高,当然你也可以和我们一起参与高收益的劣后级。 债项证券化的路径 下面谈谈债项证券化的方向。个人认为,债项证券化(类似CMBS的产品)将会迎来大发展,脱离主体信用仅以资产自身支持的债券的发展和优化终将为REITs铺平道路。也即债项证券化的发展将会为权益类证券化形成定价基准,并推动权益类证券化的发展。 但在目前,债项证券化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商业地产的基础资产有其特点:单一的规模很大,不能有效的形成分散性,靠大数法则来分散风险。此外,物业自身现金流的波动因素较多,重点有几个: 其一,租金期限偏短,到期续签波动振荡。 其二,很多物业已经到更新时间,资本开支会冲高资本峰值,对现金流有振荡。 其三,一旦市场波动的时候,能否快速把物业处置销售出去,这是核心的问题。上述风险的分散,必须要专业的风险参与人来补位。 从债项证券化方面而言,国内市场处在发轫期,必须完整思考市场结构和组织形式,以便形成完整的市场治理结构,重发轻管的现象必须改变。市场结构中核心是道德风险、风险控制和资产管理,其核心角色就是这样的特别服务商和资产管理人。 道德风险问题可以借鉴国外CMBS的产品治理经验。专业的资产服务商进行风险管理并认购次级,可以解决道德风险,并有助于打破刚性兑付,推进市场的自组织和自我风险管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