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型商业地产的投入资金成本太大,通过收租获得回报的时间过长,对于企业的拓展周期拖得太久,开发商开始将旗下部分商铺转售给小业主,以此来获得资金回拢。然而,整体商业的切割,会让整个业态陷入凌乱无章的状态,导致商业的运营陷入困境。为此,开发商、运营商提出了售后返租、统一运营的概念,也由此,中国的商业地产陷入了一个更奇特的环境。 随着90/95后的崛起,个性的需求已经开始被放大。招商再也不是某家知名招商机构、或者某个领导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而是实实在在地听取周边消费者的真实意愿,与他们产生用户黏性。实实在在的做到以人为本。 在本世纪初,中国的一线城市,只要是开发商造好的住宅,几乎不出几个月,就会售罄一空。一切都因为那两个字“刚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办公楼待售面积达378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6%;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达16014万平方米,同比增加6.2%。供应量依然呈现上升局面,但需求量开始走下坡路,供大于求的现象成为趋势。 一、商业地产是一种投资性质的金融产品 一、吸血政策 代表作品:《一只虾赔上“好客山东”实在太贵》、《酒店业观察:中国中端酒店迎来短兵相接》、《马云让阿里巴巴走向“丐帮”化》等。 中国商业地产的罪与殇 上海地产的疯狂崛起,大约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的。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当年上海申博成功后,整个上海的房价几乎在一月内翻了个倍!世博会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引起房价暴涨的是巨大的人口居住需求,也就是刚需。 在那个时代,我们可以看见,几乎所有住宅盘的出街画面和广告说辞都是千篇一律的,有个土堆就是山景房,有条水沟就是河景房,离开地铁5公里都能是交通便捷,附近有个超市就是生活配套齐全等。 然而商业地产在这方面的隐藏利益是无法与住宅相提并论的,所以它的根本属性只是投资! 3、阿拉伯半岛,因为缺少水景,商场干脆在顶楼做了一个人造海滩,可以尽情冲浪,想象一下这对缺水民族的诱惑力; 1、日本的难波公园,以体育为主题,在商场顶部设置跑道和网球场,他们的目标群体,是下班后的上班族,为他们提供健身休闲的所在; 国内外地产的区别 4,开发商的信誉。开发商的信誉度十分关键,从其以往其他项目经营的状况,可以预估到项目实际运营的状况。一般来说,有大品牌背景的开发商,其运营基本比较规范,信誉也可以得到保障。 有人说,是天猫、京东等互联网电商打垮了实体商业店,真的是这样吗?如今,随着各平台和电商的成熟,其运营成本已开始逐渐向线下实体的成本逼近。如今想要在天猫开个品牌旗舰店,没有数十万的投入根本不见成效,而即便你开出来了,如果产品本身品牌不响,销量依然是个问题。而对于淘宝平台来说,虽然入驻没有多大费用,但是没有流量和推荐,店铺会被堆砌在几百页同类产品的搜索栏之后,难以搜索到。而想要让客户找到就必须做推广和优化,以此产生的费用和人员精力,可谓浩瀚。 二、中国实体商业的前世今生 二、刚需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