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政策暖风再起 第三轮救市呼之欲出?(3)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中国房网    发布时间:2017-11-15 11:51
疑惑的近义词 麻伊琳微博 马登毅 马吉亮和谁牵手了 马明晨 马义河 买断草莓小甜心 猫耳属性同人小说 猫公主的老鼠王子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已经发布业绩预告的企业梳理发现,造成经营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房地产业务收入下降,比如新潮实业、中房股份等;第二类是融资成本增加,比如实达集团;第三类是由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比如中华企业、绿景控股等。

相对于在售住宅存量,潜在供应量的增幅更为惊人。欧阳捷和他的研究团队调查更发现,目前全国住宅在建施工面积接近50亿平方米,房企土地储备约为12亿平方米,按照2014年约10.5亿平方米的全国住宅销售面积计算,即使地方政府不再出让地块,要消化目前的存量也需要6年时间。

  免责声明:“来源:XXX(非乐居二手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联系热线:62623306-8233。

在户型面积无法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开发商怎样吸引改善型消费者入市买房?杨科伟说,开发商主要通过增加硬件和配套来实现。

然而,在欧阳捷看来,0.8%的购房税费补贴对购房者的资助力度很有限,难以带来大规模的购买力释放。除了一线城市,绝大多数城市限购政策松绑带来的刺激作用也在递减,上述救市政策只是“小打小闹”。

据观点地产网的报道,宋卫平在上述交流会上曾透露,未来绿城将为中国城市最主要的群体“白领”建房,尽可能推动80后、90后城市白领的生活品质、丰富程度和生活幸福程度,这是回到绿城后要做的事情。

盈利情况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万亿元,同比增速为7.4%,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较前一年下滑0.3个百分点,同时也是1990年以来最低的数据。

报告显示,2014年土地成交量创五年新低,但成交均价则创出五年新高,土地成交均价3493元/平方米,与2013年相比上升13.2%。

杨科伟表示,目前的改善型产品不像此前那样大幅增加户型面积,和目前土地出让价格较高有关,开发商要控制总价,就必须要缩小建筑面积,以保证楼盘的销售。

张化东表示,智能家居、低碳科技等产品,正是房地产企业搭建住宅互联网平台所必需的硬件,将是未来开发商创新盈利模式的关键。

亢亚娟指出,大城市“房冷地热”现象突出,房企逃离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城市集聚的态势仍在持续。

但他同时指出,土地出让金的明显下滑还不至于对地方财政产生根本性影响。除土地出让金外,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改革,减持国有股等方式补充资金,偿还地方债等。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国际工商理事会代表对话时指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是长期的,并将带动国内相关行业和产品供给,房地产市场在一段时期内出现调整也是正常的。

多家房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在二线典型城市,土地成交总量在近两年逐步缩小,2014年为18485万平方米;从土地成交均价来看,基本稳定在1500元~2000元/平方米之间,其中2013年大幅上升44.2%,2014年为2040元/平方米,略微下降3.2%。

尽管2014年大部分城市取消限购政策,进入四季度政府救市措施接二连三,但是想要挽回房企经营颓势并非易事。在供应总体平稳而市场成交放缓的态势下,多数城市供求比高企,库存量普遍攀升,去化周期显著变长。

按照兰德咨询资金压力测试模型,在对港股上市的30家房企的资金压力测试发现,得分在70分以上的只有6家。“70分以下就有风险。”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随着全行业金融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提高现金流及运营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更为重要。

楼市萎靡不振的2014年终于过去,有研究机构盘点发现,2014年的土地市场遭受不小的打击,土地出让金明显下滑,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表现分化加剧。

不过,也不排除部分房企通过“藏利润”来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记者了解到,不少房企为了实现年度销售目标,多将交房期限设定在12月底前,但是在2014年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部分房企可能会推迟交房。

成交量方面,一线城市中广州跌幅最大,上海跌幅最小;二线城市中,重庆跌幅最大,西安跌幅最小。十大典型城市土地成交均价同比以上升为主。一线城市均价均为上升,且增幅较大;二线城市除天津、西安上升之外,其余城市均价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尤其是杭州,下跌10%,房价跌幅最大。

2014年,一线城市交易量下降、价格上涨乏力,二三线城市陷入低迷的去库存周期。新年之后,又传出佳兆业破产重组、恒盛地产资金链断裂的消息,“狼来了”的预警似乎正在变现。统计数据显示,144家上市房企2014年前三季度总负债达到26692.12亿元,33家房企资产负债率超过了80%的红线。目前公布了2014年业绩预告的47家上市房企中,12家业绩亏损,10家业绩预减。

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房企出现大面积业绩下滑的情况其实早有预兆:一方面,市场表现并没有预期的乐观,高增长时代一去不复返;另一方面,土地价格并未出现明显下跌,一线城市的土地资源仍然紧俏,除了少数企业能拿到低成本的海外融资,更多的企业还要面临高昂的融资成本,业绩不佳也就在所难免。

兴业证券房地产分析师阎常铭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虽然在央行降息后房地产基本面确实开始复苏,尤其是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但由于三四线城市库存较大等因素,单靠货币政策的宽松对于三四线城市基本面的推动相对缓慢,区域性的行业政策支持是非常有益的补充,预计未来会有更多三四线城市效仿推出救市措施。

“得益于融资和销售方面的优势,品牌房企的整体财务表现相对比较稳定,但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转型。”一位上市房企高管表示。张大伟预计,2015年大部分企业的销售任务制定将非常谨慎,经营策略将以平稳去库存为主。

对此,绿城方面表示,所谓转型“刚需”,是媒体的一种误读。根据此前的了解,绿城所针对的白领购房人群年收入也要达到30万元左右,和通常意义的刚需存在一定的差距。

2014年以来,已有两轮“救市”,眼下,第三轮“救市”呼声再起。房地产市场2015年能否触底反弹?政府手里还有多少筹码?《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本篇编辑:adminer